N本报记者 关铭荣 李帅 拍客 王先生 文/图
瞥一眼鸟的模样,黑乎乎的,“这是乌鸦!”
再看一眼鸟的名字,乌鸫,“错别字吧,乌鸦!”
就这样,多才多艺,以“满口学尽众鸟声”的鸟中麦霸,高贵的瑞典国鸟——乌鸫(dōng),委屈地顶着乌鸦的“黑锅”,在平野、林区外围、城镇间飞来飞去……
3月初,一只乌鸫飞到福州,落在鼓楼区天骐路海景花园“看房”,往返几次后,相中了6楼王先生家花草繁盛的阳台。随后的日子里,他们成为邻居,开始了一段人与鸟的不了情。
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见乌鸫第一面时,王先生也不晓得它是什么来头。不过,他和家人都很喜欢这只勤劳的“单亲妈妈”,看着它每天忙忙碌碌,衔来树皮、泥巴、枯草、松针等,在阳台的花盆下筑起精致的巢。
3月29日,乌鸫在新家产下了第一枚蛋,几天后又多了4枚。“蛋是浅绿色的,表面有栗褐色斑。”王先生说。
孵蛋期间,王先生也有了近距离观察的机会,它的体型比乌鸦要小巧,喙是黄色的,而乌鸦的喙是黑的。上网搜了下图片,他才确定邻居叫乌鸫,一种不随季节迁徙的留鸟,在欧洲、非洲、亚洲都能见到。
那段时间,可能是母亲的天性,乌鸫对外来动静极为敏感。“我们一家子尽量少去阳台,去了也是轻手轻脚,极少给花草浇水,怕淹了鸟窝。”王先生说。
4月16日,第一只小乌鸫破壳而出;第二天,又有一只雏鸟探出了脑袋。刚出生的小家伙肉乎乎的,都是准吃货,妈妈觅食一回来,它们就迫不及待地张开小嘴。小乌鸫长得很快,4天后就披上了黑色绒毛;一周后,羽翼已经丰满了。
5月1日那天,王先生经过阳台,可能是动静大了些,小乌鸫吓得一口气飞出20米开外。那一刻,王先生既有“家有儿女初长成”的惊喜,也意识到离别不远了。
果然,两天后,阳台没有了明快的“叽叽”声,目光所及之处,只剩一个废弃的鸟巢,“都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抬眼望去,5月的天空,明净而湿润,或许,它们正掠过……
嗨!都来拍
“城市表情”等待你的好图。好摄之友们,生活中遇到好玩的、有趣的、感人的,别忘了捕捉下来发给我们。作品要原创,别侵犯了他人版权。作品一经采用见报,最高将有200元的稿酬奖励。
作品提交方式:
1.加入海都网摄影群(QQ群号:205083657),将作品上传到群共享里;2.通过邮件方式发送至群管理员的邮箱bbs.Nhaid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