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1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绳带童装”存安全隐患
在全省开展“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活动
公车普遍“家用” 五大痼疾阻改革
最高法将启动 司法巡查
教育部:高校剧毒化学品 须双人管理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车普遍“家用” 五大痼疾阻改革
专家:应尽快出台全国性的改革指导意见,核心是“做减法”
 

N瞭望

日前,媒体称公车改革十余年历程中,公车私用的案例举不胜举,甚至有人称之“越改越多、越改越乱”。公车私用普遍,超编超标屡禁不止,成为公共财政的包袱,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有官员指出,现在不单是公车私用,更出现了普遍的“公车家用”问题。

长期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者指出,公车改革已经“拖不起”,应尽快出台全国性的改革指导意见。改革方式可以结合适度货币补贴、服务市场化等等,但核心原则是“做减法”。

年复一年“改革不彻底”

连续多年呼吁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公车的数量可能没人统计清楚,但远超200万辆,“近年来膨胀速度加剧,一些单位变着法儿增加车辆”。

公车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失去制度规范,不按级别或单位人数配备相应公务车辆。叶青说,短短十年间,有的单位公车从10辆增加到30多辆,在西部最不发达地区的一个县,公车数量也超过400辆,可见公车泛滥之严重。

由于各类公车数量的急剧膨胀以及私用滥用问题突出,公车产生的浪费越来越大。来自政府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财政拨款的公车单车费用标准为每年3.5万元,但2011年28个中央部门单车实际年均费用为7.2万元,即使扣除司机工资,也要5万元,是标准的1.4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28个部门中有400余辆公车,每年行驶里程不到5000公里。

据了解,不少公车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人为浪费现象。不少公车被发现违规在非指定机构修理,个别极端的,一辆公车一年换了40个轮胎。

“年复一年的改革不彻底,难抑普遍违规。”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卫华说。

五大痼疾阻碍

记者通过采访梳理,发现主要有五大原因导致公车改革难以深入推进。

首先,“官本位”文化抑制公车改革动力。公车改革难以实质推动,与干部的特权意识密切相关,不少地方干部向记者坦言,用公车不仅是实惠,更重要的是体现身份地位。

其次,公车日益“专车化”,加大改革阻力。根据目前公车使用相关规定,只有高级别领导才能配备专车。但实际在各级各类单位中,大量公车“专车化”,直接导致脱离监督、私用成风,改革可能触动的利益进一步固化。

第三,车改补贴过高,成为变相福利。目前各地的车改试点,大多采用货币补贴的方案,即按照级别制定车补标准,按月发放,节约归己,超支不补。但社会舆论对于这种方式一直存在“特权赎买”的争议。尤其是一些地方定出过高的车补标准,导致公众降低对车改的信任度,甚至“逼停”部分车改试点。

第四,监督惩戒不力。公车规模膨胀、私用泛滥,重要原因是多年来对于公车违规使用缺乏刚性制度约束,更少有严厉的惩戒。

第五,以保护国内汽车产业为由增购公车。据有关资料,国内每年公款更新车辆支出在一千亿元左右,一些地方还采取以公款采购来保护支持地方的汽车产业。

核心是“做减法”

接受采访的地方干部和专家学者表示,十多年来国内公车改革走不出“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困境,主要是没有下决心取消公车。

为此,地方上有呼声,希望国家统一出台公车改革指导意见,以协调推动全国的改革。采访中,不少地方干部指出,公车改革实际改的是领导的利益,阻力自然很大,必须自上而下改革,而且必须是地方一把手下决心才改得动。

有了改革原则,有效监督也必不可少。专家表示,一方面要引入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打破原先公车滥用“内部掌握”等无效监督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核算监督成本,比如每辆公车加装GPS、换特殊牌照、特殊喷涂等,都需要较高成本。

监督的重要一环是惩戒。专家建议,未来对公车私用行为“零容忍”,采取有效惩戒。

货币化补贴是当前国情下车改过渡阶段一个较合理的选择,但还要科学制定“车贴”标准,依据应向社会公开。叶青建议,车改补贴为公务活动交通费用,不计入工资性收入,存入专用账户,用于跟交通有关的支出,不可提现或挪作他用。国家车改方案中正处级补贴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

叶青也指出,一些地方车改经验比较符合国情,值得总结。如杭州车改划定60公里以上可视作出差,解决了干部因车改而可能减少正常下乡的难题;惠州车改中将公检法等部门纳入,进一步抑制浪费。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