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4版:影像/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穿行地下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行地下
移山、辟地、碎石,记者走进闽侯牛岩山,体验隧道工人的山洞生活
下工地的鞋子早已磨破了
记者在隧道深处拍摄
工友们在潮湿、嘈杂的隧道中作业,每天能掘进8米左右
巡视员检查每个工作面,确保安全生产
十几台风钻同时打孔,发出巨大的噪声
结束半天紧张的工作,工人们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开栏的话夏者,大也。盛夏六月,浓绿葱郁,万物盛装开放,生机盎然。

从这里出发,海都记者再披行装,走基层、听民声。此次,我们把镜头对准炎炎烈日下,依然辛勤劳作的人们,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用平实的笔触,原生态地展示他们的酸甜苦辣。除了记录,记者也会参与、体验、亲历他们的生活。

高温下,故事的主角,有的扎根山野,挥汗如雨;有的行走乡间,默默无闻;有的腾空而起,飞冲云端;有的扬帆破浪,深潜入海……

于是,“上山下乡腾空入海”成了这组报道的主题,这是记者深入基层的足迹,更代表了一种态度和决心。同时,也欢迎大家通过968111或者海峡都市报微博,向我们提供各类线索,通过寻找盛夏里的人与事,描绘这个季节最动人的风景。

N本报记者 薛辉/文 黄启鹏/图

本报讯有那么一群汉子,终年穿行于地下,移山、辟地、碎石。

他们走遍大半个中国,丈量一座座山的深度,打通一条条隧道。

在他们眼中,城市就是火车站、工地,记住了大山,就记住了这座城。

他们,就是隧道工人。

6月2日正午,闽侯洋里乡,京台高速闽侯段牛岩山隧道右洞,360多名中铁隧道局工人正在忙碌。

戴着安全帽,记者进入隧道,越走越觉得胸口憋闷,呼吸不再顺畅。

洞内大灯照着操作架,十几台风钻同时打孔,巨大的噪声不加掩饰地敲打着记者的耳膜。记者戴着防尘口罩,仍能感觉到弥漫的灰尘在空中飞扬。噪声太大,面对面对话,都得大声喊。

拿着相机,记者小心地爬上操作架,眼睛盯好脚下生怕打滑。抬头看,岩壁出汗似的布满水滴,不时有大颗大颗的水滴夹带着泥,打在记者的身上。

工友们就在这潮湿、嘈杂的环境中忙碌。钻好孔,再由爆破员装火药、引爆,隧道就在钻孔、引爆中一米米掘进……每天,隧道能掘进8米左右。

“干这行十几年,跑了大半个中国,但每座城,看最多的就是山、隧道……也不知道每个城市,到底有啥子不一样。”来自四川南充的陈杰冲着我们笑,洁白的牙齿衬着他黝黑的脸。

在隧道里,工友们想小解,不可能走半小时再回来,因此全在隧道里解决。不过,公司要求:“上大号”必须到隧道口外的卫生间去,打个电话会有车来接。

工友们的生活很单调——起床、上工、收工、洗澡、吃饭。看电视,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但比起务农,隧道工每年七八万元的收入,他们觉得“很好”。

陈杰在这群隧道工中,算是“潮人”,会用手机上网看新闻,他最迷热火队。

工地上没什么女人,大夏天这些汉子下了班,一水儿光膀子的,走进大伙儿的宿舍,总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汗味。不过,工友们嘴里的“秀才”周祥国例外。他很爱干净,每天闲下来就练字,有时还会写诗来描述自己的生活,“读完小学,就没读书了,觉得遗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