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2版:民生/脸谱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板要捐大米回报社会
千里走“单”骑全靠一只手
福州金山寺 泥塑匠巧手雕古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心人助力,米店“起死回生”
老板要捐大米回报社会

米行起色了,老王希望拿出大米来回馈社会
 

N栏目主持 吕蕴岚 黄启鹏

昨天上午9点,40吨大米准时运到米行门口,57岁的王克堂指挥店员将大米搬进仓库。老王原本在福州金山上雁路上开了一家小小的粮油店,两年前,2011年6月,因为各种原因,老王的生意陷入困境;12月,小店撑不下去了,老王尝试着给本报主持人发来一条求助短信。主持人将他的故事写成报道《福州金山:一家米店的奋斗与挣扎》(2011年12月23日N1版)后,众多市民向他伸出援手。两年后,老王熬了过来,关了小店,开起现在的米行。

退伍残疾老兵中年创业遇挫折

老王是安徽人,年轻时参军入伍,最令他自豪的事,就是参加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救援,他也因此落下残疾,不久就退伍了。他有两儿一女,大儿子早些年考上大学,但家里没钱供他读书。2003年,老王带着大儿子来福州打工。

2009年,老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开粮油店,主营大米和鸡蛋。因为这二者的市场价是透明的,不需要做生意的“心眼”。那一年,老王53岁。吃了很多苦,2011年,老王信心满满地添置了小货车,租新店面;6月,说好的投资人突然撤了,老王窘迫得连进货的资金都没有。撑到年底,老王店里的存货只够卖几天,他很绝望,回老家拜祭了父母的坟,动了轻生的念头。

好心人伸援手他开米行回报社会

老王是本报的忠实读者。他在出发回老家前,给本报主持人发来短信,说他想不通,吃苦耐劳还是失败了,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在记者的多次劝说下,老王又返回福州。

老王的故事见报后,许多好心人要帮助他。有市民鼓励他,给他汇钱周转;还有超市老板找到老王,介绍生意经,给他下订单。靠着这些“救命款”,老王缓了过来。

今年2月,老王算好各项成本,装修新店面,开起米行,经过3个月试运营,老王的新米行运转良好。他联系本报,希望捐一批大米给困难户,“两年前是好心人拉了我一把,现在我有了一定的能力,也要回报社会”。

近日,主持人将联系贫困户、助老机构,接收这批大米,实现老王的心愿。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