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影像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十里八乡赶圩忙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6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里八乡赶圩忙

赶圩前,记者侯希辰帮菜农老杨摘豇豆
一到圩市,老杨两口子摆上摊子,便忙碌开来
卖草药的龚老伯生意很好,数钱都够他忙一阵了
卖水果的老汉给货物过秤,买的人忙着比价
买一只番鸭,村里人也会挑得很仔细
长街两边,1公里长的摊位,乡里人想要的东西应有尽有
 

N本报记者 侯希辰 肖春道 文/图

本报讯 农历四月廿九(6月7日)凌晨4点,南平顺昌县仁寿镇,50岁的老杨在自家菜地忙碌,摘豇豆、掐空心菜。这天,对于仁寿镇的商贩很重要,五天一次的仁寿圩(xū)日又到了。按老杨的说法,“每次赶圩,有成千上万的人,菜好,人家才买,收入都靠圩日呢。”

“豇豆要挑长的,空心菜要选嫩的,”老杨一边教记者摘菜,一边麻利地用稻草将菜扎成一捆捆,没过多久,地上就摆上了好几筐菜。天渐渐亮了,老杨吆喝一声,“走,赶圩去。”

去仁寿镇圩场的路上,十里八乡的农民,肩挑手提,拖拉机的后斗上也塞得满满的,乡道热闹起来。镇上老人说,这里位于顺昌和建阳交界处,自古就有圩场。

早上6点多,老杨的摊子刚摆好,买菜的人就围满了。整个圩场也如这般喧闹起来,长街两边,各摆上1公里长的摊位。瓜果蔬菜、鱼禽蛋肉、衣裤鞋帽、各种手工农具、农作物的种子……应有尽有。村民们说,镇上的店铺越开越多,但是有些东西还是赶圩时才能买到。

九十多岁的龚老伯卖的自制青草药材,让记者看得眼花缭乱。“都是自己上山挖的,这个炖汤去火,那个可以去风湿,一把草药卖三四元。”老人说道。不一会儿,他带来的三四十把草药就全卖光了。收了摊子,龚老伯揣着卖草药得来的钱,说要去逛逛圩场,“想买只烤鸭带回去”。

在仁寿圩人流中拥挤,闻着粽叶、艾草、菖蒲的清香,看看用大小鸭笼挑卖的番鸭、土鸡、家兔、仔猪等活物,不时还有穿着时尚的女孩和一身蓝布衣的阿婆,在衣服摊前挑选。一切,都让记者新奇。

下午3点多,老杨摊上原本小山般的蔬菜都卖完了。老杨说,这次赶圩卖了七八百斤菜。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圩场渐渐散去,小镇从热闹重归原有的宁静。

此时,路边的小饭店,桌桌坐满,奇闻趣事,东长西短,无所不在乡人的聊谈之中。吃罢,乡人们相约下圩再见,提箕挑担,满意地四散归村。记者告别老杨,他塞了几根黄瓜,说这没用过农药,好吃,“常来乡下走走,我教你种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