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黄凌燕 文/图
本报讯 昨日是农历五月初六,莆仙各地端午节已经结束,然而这天却是涵江区梧塘镇松东村端午节最热闹的日子。数百年前,这里的一场龙舟赛闹出人命,此后村民们以和为贵,以莆仙地区元宵节才会举行的“做头”习俗代替赛龙舟,并传唱《龙船诗》体验龙舟赛的意境。
为何穿白袍戴官帽,还是谜
昨日午后,松东村福寿宫热闹非凡,两名村民吹着唢呐,两名村民唱起《龙船诗》。
30多岁的村民刘振华对当地风俗研究颇深,他告诉记者,梧塘镇坂厝由现在的松东村和松西村组成,当地“五日节”除了传承莆田传统节俗外,从初一开始到初六,每天一个“福首”轮流“做头”。唱《龙船诗》的习俗在莆田也仅此一处,主要在坂厝境内福寿宫、福寿坛和福寿庙三个宫庙举行。
“福首”要沐浴更衣且斋戒,身穿清朝的白色挂袍,头戴清廷官帽,手执灯笼和香火,敲锣打鼓地从前一天“做头”的人家里出发,途中传唱《龙船诗》,一直到当天“做头”的人家,然后持续一天的祭祀。“福首”所办的答谢宴都是斋菜,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村里另外5名男子也穿上清朝的白色挂袍,头戴清廷官帽到宫庙里领“做头”,他们是来年的“福首”。
刘振华说,村里的端午习俗代代相传,至于为什么穿清朝白袍和官帽,至今还是个谜。
只有数名老者会唱《龙船诗》
“这一习俗源于明末清初。”刘振华说,当时村里的福寿宫、福寿坛和福寿庙三个宫庙还未分灵而建,而是合祀在一起。每到端午节,以宗族和房头为单位组织龙舟竞赛。竞赛就有输赢,容易伤和气。明末清初,村里因龙舟赛发生了械斗,出了人命。当时乡老协调各房各派,协商解决此事,村民们秉承以和为贵的原则,达成了共识。此后,“五日节”开始“做头”求平安,取消龙舟竞赛,还融入了唱俚歌《龙船诗》,来传承龙舟精神。
刘振华认为,坂厝的《龙船诗》讲究音节的韵律和句末的押韵,唱腔虽只有四句主曲,但融合了莆仙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极富乡土韵味。传承上,主要靠师傅口授,学徒强记,能流畅背唱就算出师。
如今村里的三个宫庙只剩下不到10名年长者会唱《龙船诗》,村里的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传承上存在青黄不接的现状,他希望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这项独特的民俗。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市民积极申报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