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高敏
陈大联是名副其实的大院子弟,父亲是原福建省话剧院的舞台美术设计师,母亲也是这里的老演员,陈大联似乎理所当然地走上了文艺之路。
1987年大学毕业后,陈大联子承父业,搞起了舞美,后来转做导演,他在剧场一待就是25年。深耕此地的他期待,“省里的人想看话剧了,能第一时间想到来福州白马北路167号——原来的省话剧院,现在的福建人民艺术剧院。”
1967年出生的陈大联是在剧场边玩闹着长大的。他的第一张高校毕业证也是从家隔壁的福建职业艺术学院拿到的。搞舞台美术,估计到达不了父亲的高度,陈大联1991年前往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话剧导演专业。
1993年回到福州,他热火朝天地干起小剧场,“小剧场又名黑匣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林少华、牟森、孟京辉等戏剧人一直在探索和实验,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缩小观、演距离。”陈大联在福州建起了首个黑匣子,他的《思凡双下山》一上演就引起了轰动。“观众一下子距离演员近了,近到连演员的喘息都能听见。”但这样的创新在各种阻力面前似乎难以为继,于是他转向中国戏曲寻求养分。他的导演工作开始在话剧、戏曲中交叉作业,涉猎了高甲戏、汉剧、越剧、闽剧、歌仔戏、京剧等。
2011年全力回归小剧场,陈大联的实验版《雷雨》马不停蹄上演了。在黑匣子里不做写实的景,仅铺上一块地毯。演员进入地毯即说词,走出地毯就是乐队成员。
结果,这个剧的颠覆性表现受到了业界和市场的双重认可。2011年9月,他的话剧《雷雨》、高甲戏《阿搭嫂》、歌仔戏《荷塘蛙声》三部作品同时入选“国际戏剧协会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之优秀剧目展演。20年的耕耘,终于获得了全方位的肯定,这让陈大联释怀,当初自己的想法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