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2版:慢读/闲逛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夏至:讲座小清凉展览小精彩
陶渊明的夏至
□展出
□讲座
□读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渊明的夏至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日月推迁,已复九夏。”今天正是夏至。一千六百年前,在“夏至日出火”的日子,陶渊明写下了这几行文字。九夏,即夏天。这个词儿让大路产生了好大一个疑问:陶诗人啊,您老过的是端午呢,还是夏至?

问题一,先有端午还是先有夏至?

当然先有夏至了。在汉朝,当世界上还没有端午的时候,它已经是个重要日子。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地祇是土地神,祭神是为了除时疫去饥馑。至于音乐,《周礼》中提过“九夏”,是用钟鼓演奏的《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骜夏》,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古乐。

夏至是全年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阳气盛极而衰的时日,按蔡文姬的老爹、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独断》中的说法,“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所以这个日子蛮凶险,有很多禁忌。夏商周三代,人们在夏至用五色桃木印装饰门户辟邪;整个汉代,夏至日起“禁举大火,止碳鼓铸”,停止冶炼生产(直到立秋),还要“浚井改水”;到清代,江浙人在夏至这天还不许剃头。《四民月令》说,东汉时期,“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阙明祠冢”,摆明了要祭祖上坟,可见是个大节。

夏至很多节俗,如采药之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转移到端午来实行,慢慢地,夏至对于汉人,就只剩下节气的意义,节日被移花接木,过成了端午。好吧,虽然我们仍不知道东晋的陶渊明过的是夏至还是端午,但这个夏至还是有人接手,比如《辽史》中,夏至就被称为“朝节”——辽代么,看过《天龙八部》,你一定能想到萧峰当大官儿的“宋元夏金辽”的那个辽代。辽代契丹人继承了夏至的时间和文化内涵,不过节日内容也有增加,“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在这个节日,契丹女人们互赠礼品。

国人过节,没有不吃的。夏至,北方人是“冬至饺子夏至面”,南京人要坐在门槛上吃豌豆糕,更南方一点,薄饼夹青菜腊肉。这都不是福州的菜。《武林旧事》中,杭州人的入夏时物必须有“新荔枝,军庭李(二果产闽)”,指明这两样水果必须是福建产品。荔枝不用说了,军庭李是什么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国部第二十九·李》有这么一句:“江南建宁一种为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均亭李应该就是军庭李。至于建宁,应该在南平那一带。李时珍是明代人,而明代南平,有记录说“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三府”。

好啦,连李子都聊过了,今天夏至,陶诗人说,“人皆造暇于三春,予独息机于九夏”,咱还是歇歇夏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