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蔡镇金/文 张超辉/图
本报讯 得知南平政和县半源村又要投放鳖苗,上周末,本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这个海拔千米的小山村,记录和体验村民投放野生鳖苗及捕捉土鳖的农家生活。
上午9点从福州出发,一路向北,阳光雨水交错相伴,于中午到达半源村,盛夏的午后,这里却凉爽怡人。半源村地处小山坳,四面环山,泉水潺潺,毛竹松树漫山遍野。坳里数块长方水田,播种着水稻,这里是野生鳖自由生长的地方。除了本地土鳖,自去年以来,村民已投放了万余只来自武夷山及浙江、江西等地的野生鳖苗。
放鳖不能硬碰硬
雨,是这个季节山中的常客。当天,我们的前两次“放鳖行动”都因突降的大雨泡汤了,每个人都被淋成落汤鸡。屋外大雨滂沱,大家返回农家小院,脱下“雨衣”,取材生火,边取暖边烘烤衣服。
最后,我们还是冒着细雨出发,提着鳖苗来到田边。
不要以为鳖只会做“缩头乌龟”,当记者伸手要抓取鳖苗时,不少小鳖齐刷刷伸长脖子,张嘴要咬人。
村民说,鳖会咬人,不能硬碰硬,要趁鳖头蜷缩时,拇指按住鳖壳背部,手心顶住鳖尾,其余手指托住鳖肚,方可抓起,这时只会左右探头的鳖就咬不到人了。
记者学着抓住小鳖,放低、松手,小鳖便欢快地挣脱出去,一溜烟不见了踪影。
这儿的鳖不但会咬人,还会攻击“同伙”,因此,放鳖的时候,尽量挑个头一般大的放在一起,否则小鳖会被咬伤。村民说,攻击性强也是野生鳖与养殖鳖的区别点。此外,野生鳖背部绿绿的,而养殖的发黑。
村里的水田没有隔离措施,这样放养的鳖,岂不是容易跑掉?村民介绍说,鳖离不开水,而且只往高处爬,而半源村就是政和海拔最高的地方,即使往周边山坡爬,觅不到水,鳖又会回到水田里,所以,不怕鳖“走丢”。另外,不用给野生鳖投放饲料,水里的鱼、虾、田螺等都是它们的天然饵料,连山上的虫子,也是盘中美食。
捉鳖要眼观四方
去年投放的野生鳖,是否健康茁壮?当天,村民们下水捉鳖,探探情况。
比起放鳖,捉鳖更讲究,不但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不能盲目下水瞎捉,而应先将田水放干,这时鳖大多还是“按兵不动”,藏在田泥中。我们要眼观四方,如果泥田中冒出泡泡,那就是有鳖“憋”不住了。
村民见状,下田悄悄挪过去,手持竹棍轻捅几下,鳖就会有反应,半个身子翻滚出泥面。此时,村民不急着下手,弯腰仔细辨别头、尾的方向,从尾部抓起,迅速放入桶内。
“去年的小鳖,已有一两斤了,肥硕得很。”村民边观察边说,这儿的鳖还不算大,有一种鳖叫“斑鳖”,最大能长到2米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龟鳖类动物。
除了鳖,半源村的稻田里,还放养了草鱼、鲤鱼、黑泥鳅等,今年3月放的小鱼苗,现在已长到一两斤。当天下午,记者同几位村民,以竹围栏为渔具,也体验了一把田中捕鱼的农家乐。
利用高山水田,搞起立体养殖。想出这个主意的,是半源村村主任叶昌瑞。他是村民眼中的能人,在武夷山、上海都有自己的公司,2012年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官。叶昌瑞说,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半源村所在地曾被称为“二五区”,二和五,其实是“恶”和“武”的谐音,一度成为当地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今年年初,半源村还获批“福建夏都生态园”称号,创立“田地做股份、村民当股东”的经营模式。利用当地山高树绿、气候凉爽的优势,这里除了发展林下经济,未来还要开发休闲旅游,让更多城里人上山下乡,体验农家生活。
【体验指南】
如果你也想体验这种农家生活,不妨到南平政和县镇前镇半源村看看。
从福州出发,可走沈海高速,到宁德福安湾坞后,转宁武高速,在政和杨源收费站下高速,一条山间小公路会指引你到半源村,全程约三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