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陈小芳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打铁匠建起千人大宅,喜庆的红瓦屋顶曾是村中一大标志,人称“红厝瓦”。仙游县榜头镇这座历经9辈人的大宅,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如今,文物被盗窃,房梁被侵蚀,只有少数居民守着这份沧桑。
仙游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红厝瓦暂未列入文保范围。住户可将老宅情况向文物部门反映,将其历史资料整理递交,部门将到现场考察并审核,以便更好地保护。
大宅破败不堪上千居民只剩30人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榜头镇,见到了这座珍稀的“红厝瓦”。红厝瓦分旧厝、后座、新厝,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据了解,当年盖房时,屋顶的瓦片是用黑土烧成的红瓦,而那时当地民居所用瓦片皆为红土烧成的黑瓦。所以,这座红瓦的屋顶就显得特别喜气耀眼,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把该民居叫做“红厝瓦”。
老宅一排就有十间房,整体面积目测约5000平方米,当年醒目的红瓦屋顶已经退去了原本的鲜红,开始发黄。因为无人管理,老宅的大部分房屋已经荒废,但仍然清晰可见古老的木制房屋建筑、精细的木石雕刻。
60岁的陈明坚一家5口都住在老宅里。陈明坚说,老宅里原本住着上千人,现在稀稀落落的只剩30人,大多是陈氏后人。
打铁匠发意外财兴建这座大宅
90岁的游老太,如今仍住在老宅里,她向记者讲述了先辈的故事:
老宅是当地人陈本卅修建的,相传陈本卅兄弟多人,以打铁为生。有一天,他到永泰嵩口镇收购了几担废铁,到家后发现全是黄金,从此发家致富,兴建七间厢双护大厝一座(俗称旧厝)。
清光绪年间,陈本卅季孙陈照思中了武举人,他偕族亲续建后座。多年后,陈本卅长孙陈德思的儿孙紧靠后座南边兴建七间厢半护厝一座(俗称新厝),随后又陆续兴建工程,但陈氏民居的总体格局则于清代完成。
1913年,我国著名剧作家陈仁鉴在此出生。新中国成立前,陈仁鉴因参加共产党地下游击队,被国民党围捕,房子虽免遭烧焚,但部分装修被破坏。
游老太说,在特殊年月,为保护石雕木刻,陈家用泥浆石灰把墙上浮雕抹平,这才得以保存下来。
精美构件屡被盗居民盼保护
谈及老宅的现状,陈明坚十分担忧。“有小偷知道这栋房屋历史悠久,已光顾多次,把老宅里能偷的东西全偷了。”陈明坚指着房顶上简陋的一根横行木桩说,木桩上原本有许多石雕,陆续被偷。
游老太说,原本大门门簪上以及两边墙体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其木雕石刻技巧十分高超,可称得上莆仙民间工艺一流水平。
住在里面的居民都说,希望老宅的破败情况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给予专业的保护指导。
□延伸阅读
陈仁鉴(1913—1995),仙游人,我国著名剧作家,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顾问,莆田市剧协名誉主席,有68部剧作、30多篇剧论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