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侯希辰 肖春道 文/图
烈日下,长长的龙窑卧在山坡上。窑工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坯体,一件件放进窑中,正如千年前,他们的先辈,在南平建阳市水吉镇芦花坪这片山坡上所做的一样。
建盏,始烧制于五代末,宋时达到鼎盛。而到了元代,建盏制作工艺却“消失”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它才被人们“复活”,并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努力,记者得以进入神秘的芦花坪龙窑,体验千年建盏的“新生”。
千锤百炼出深山
正午,室外气温接近40℃。一排木槌,不停地敲打着黄色陶土。窑工们说,这些陶土是从附近的山里挖来的,含铁质多,能耐130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出建盏黑釉瓷独特的“铁胎”。
细如粉的陶土,经过洗浆、沥浆、炼泥等几个步骤,才能成为合格的泥料。这之后,经过窑工们的拉坯,泥料被做成各种器型的坯体。老师傅孙福云,手握刻刀,对坯体进行最后的雕琢。
看花容易绣花难。记者尝试将一根20公斤重的泥料放进机器,挤压成一条条木棍般的泥条。这最没技术含量的步骤,记者练习许久,依然笨拙。
一排排木架上,做好的坯体在阳光下晾晒。窑工们说,这仅仅是建盏烧制的开始。
烈火焚烧只等闲
孙福云告诉记者,晾晒好的坯体,首先要用八九十摄氏度的低温素烧,让它定型。
上好釉的坯体再次晾干后,终于可以进窑烧制。“有柴烧、气烧、电烧几种。龙窑是依照古法,用柴烧。”建阳市建窑建盏协会副会长孙福昆说,建盏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在高温中,釉面会产生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斑纹。
火,是建盏制作中最难控制的环节。“柴烧,只能用肉眼看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孙福昆说,有时多扔几块木头,就会烧坏一窑的建盏。
龙窑里摆满了待烧的建盏,窑工们眼里充满期待。在山的那边,就是古建窑遗址。两座窑,时隔千年,讲述着建盏的故事。
□小贴士
建窑
建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窑址位于福建南平建阳市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
建盏,黑瓷代表,产自建窑,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因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因此称为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