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宋晖
本报讯 曾经风光无限,上世纪90年代末每况愈下,到了2000年之后岌岌可危的省内文学刊物《台港文学选刊》今年初悄然“变身”:16开的大开本;全彩印;广告还不少;图变得多起来……“面目全非,这还是原来的《选刊》吗?”“变得洋气起来!”不少读者有此感受。
10年之中三次大改版
明年将是这本几起几落的《台港文学选刊》创刊30年的年头,而在最近的10年内,刊物已经历三次大改版。现任主编宋瑜告诉记者,“第一次改是2003年,从纯文学改为小品文,为迎合市场;到了2009年又改回纯文学,希望回归;而今年的改版是‘泛文学’的一次尝试。”
刊物的第一任主编季仲先生说,当年第一期创刊号一出就是17万册,因为“介绍台港”而受到狂热追捧。但大的环境在变,文学式微、台港资讯也变得畅通,于是《台港文学选刊》的优势失去了,销售一路下滑。据了解,经营最艰难的时候,销售量下滑到只有五千册左右。
25万办刊经费,挺紧
现任主编宋瑜告诉记者,现在和厦门金凯龙印刷公司合作办刊,编辑团队仍然是原班人马负责,而发行、印刷以及广告由合作公司负责。合作方每年提供办刊经费25万元,有收益是合作方的。25万,不多,但对于原本没有固定办刊经费的杂志算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宋瑜说,现在发行量大
约每期2万册,大约有1万册是赠送给酒店宾馆,因为这是广告客户投放的要求。另一半投放零售市场。
宋瑜刚刚签了笔邮资费,1.3万元,这是免费寄送两期给相关部门(有关领导、各级图书馆、新闻出版单位、港台作家等)所付的邮费。“改成大开本之后,原有的信封也得换,所以这些钱花起来也得精打细算。”走白领路线
改版之后的《台港文学选刊》会是什么面目?
宋瑜说,新刊物16开的大开本、全彩印;设置了“专题”、“生活”、“文心”三大版块……“专题”主要是热门话题的策划包装,比如六月刊做了“林书豪的故事”,下一期会做“微革命”,会与当下结合得更紧;“生活”版块把刊物变得时尚起来;而“文心”版块则保留了纯文学的内容。“整本杂志看似‘不太文学’,但其实台湾最大最早的文学刊物《联合文学》早就走出老文学刊物的路子,有的一期甚至只一篇纯文学作品,我们给新刊物的定位是‘艺文新知、生活雅读’,是针对白领的‘泛文学刊物’。”
也有隐忧
与企业联合办刊的路不是今年才开始的,早在5年前宋瑜就开始寻找合作机会。“与企业合作,市场好,资金会继续投入,但一旦有一天没达到他们的预期,可能说撤就撤,那留给我们的则是一个烂摊子。不过,至少目前看合作方还是信心满满。”宋瑜说,“所以我们在文学和市场之间做平衡,不时要让步,时而也为文人刊物坚持自己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