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朱嘉怡 蓝天彬
连线南京:
就像黏在皮肤上,湿热灼热
讲述者:《扬子晚报》记者于丹丹
概况:昨天是南京进入7月以来的第20个高温日,最高温达到37℃。在历史上,只有1994年的7月,南京出现过22个高温日。今年是南京历史上7月高温日第二多。
昨日,本报记者联系上《扬子晚报》记者于丹丹,她说,“南京湿度大,气温一高,那种灼热感就像黏在皮肤上一样,湿热!但今天比昨天好多了,天气开始转阴,不像前两天的暴晒。”于丹丹说,她从气象局了解到,7月30日起,增雨小分队已经进入了待命的状态。
昨日18点30分,本报记者再次连线于丹丹。记者了解到,昨日下午2点40分左右,南京市气象局在南京市区北面的六合,发射了3枚增雨火箭弹,人工增雨20~40毫米。“这次增雨,主要是缓解了市区北面的炎热,对市区影响较小。”于丹丹说,不过市中心在当天下午也下了一场雷阵雨,“今天最高温达到37℃,但现在南京的气温降到了30℃以下。”
连线上海:我们像老鼠一样,躲在地下
讲述者:《东方早报》记者吴洁瑾外资企业中层余晓燕
概况:昨天,上海最高气温达到39.8℃。7月有31天,而上海竟出现了25个高温日,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26日,温度高达40.6℃。这打破了上海140年气象记录史上7月份的高温天数纪录,堪称“最热7月”。
“我在上海十年了,只有今年看到地铁通道上,有工人铺着席子纳凉。”昨天,《东方早报》记者吴洁瑾说,今年上海有10人因中暑死亡,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对于绿化降温,在上海老城区可能难以进行,但是这两年在上海市郊做得不错。”吴洁瑾说,根据规划,上海市郊将会“每500米拟建一块绿地”。
那么在上海生活的人们是怎么应对高温的?本报记者联系上一名在外资企业上班的白领余晓燕。“我觉得我们就像老鼠一样,生活在地下。”余晓燕说,“上海在地铁和不少大厦之间,都有地下通道。这里面都开有空调,也有很多餐饮店、时装店,所以我们的生活重心就转到了地下。”
“一天最多只有1个多小时会暴露在高温中。”余晓燕说,基本上除非公干,没人愿意走在路面上。
连线南昌:园林部门勤浇水,一天四趟℃
讲述者:《南昌晚报》记者陈诗蕾
概况:尽管南昌市民已经感到很热,但在最新的全国省会级城市高温排行榜中,南昌“仅仅”排在第9名。不过,7月30日南昌交通部门检测到,地表气温最高达到了61.2℃。
“今年南昌比较低调,只有在太阳下呆到半个小时以上,才会觉得闷热。”昨日,《南昌晚报》记者陈诗蕾说,7月以来,南昌整体是一天高温,一天降低一些,高温天气交叉出现。“不过,明显可以感觉到的是,园林部门对行道树、绿化带的浇水次数有增加。”陈诗蕾说,自家门口的绿化带一天就被浇水4次,而且新城区的树荫有十年的树林,今年的树荫比起去年明显多了很多。“老城区以前也是大段的树荫,但新城区的树长起来后,应该会比老城区好得多。”
此外,陈诗蕾说,八一桥下和城市的地下通道成了老年市民最集中的纳凉地,“他们会自己搬桌子,聚在那里进行打牌、唱歌、跳舞之类的娱乐活动。”
连线杭州:连续五天破40℃,两达40.5℃
讲述者:《都市快报》记者顾怡
概况:昨天,杭州最高气温是39.6℃。杭州堪称气温最高省会城市,7月27日以40.5℃高温刷新纪录。今年7月24日,杭州气温40.4℃,连续5天日日上40℃。7月30日再次“破4”,最高为40.5℃。
《都市快报》的气象记者顾怡最近很忙,因为杭州热得不像话。过去63年,杭州只有两天超过40℃。而在今年7月,就有6天超过40℃,其中两天达40.5℃。
昨天中午,顾怡说,一天中有12个小时超过35℃。“从来没有这么热,热得有点麻木了,热得几乎一刻也离不开空调。晚上洗完衣服去阳台上晒,马上就出汗,澡也白洗了。”
她说,杭州今年高温天屡创纪录,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和西亚沙漠高压两股势力共同作用。杭州湿地被破坏,也让城市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天然空调”。
余杭、临安前天顺利实施火箭弹人工增雨,杭州前天傍晚下的一场雷阵雨,多少和它们的催化有点关系。顾怡说,不包括这次降雨,杭州7月只下了两次雨,累计只有4毫米。而往年,一场雷阵雨就有200毫米。看旱情发展情况,浙江可能采取飞机增雨。
为应对高温天气,杭州要求,安装空调的公共场所要向公众免费开放。此前的7月25日,杭州市绿化办发出《杭州市抗旱保绿倡议书》,恳请杭城市民、沿路商家能自浇门前花草树木。为防止花草树木被晒死,绿化工人也从晚上6点到次日早上5点通宵浇水,有些还罩上遮阳网。
昨天下午,杭州主城区下起了一阵雷雨,短时的风雨给高温不退的杭州带来了炎炎夏日难得的清凉。雷雨过后,杭州的气温下降到29℃左右。不过,据预报,今夏杭州高温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