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吴智飞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盐场海风悠悠,夹着腥热味儿。风车屹立山头,懒洋洋地转动。炙热的阳光洒向盐场,莆田秀屿区东峤镇的盐工们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和双手,不停地在盐田上工作。而一旁,卤水如镜,海盐胜雪。这是莆田盐场上最寻常的一个午后。
耙盐很考验技术
风干日曝盐味佳,始灌潮波流成卤。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趁着大海涨潮,莆田盐田就开闸纳水。
盐田分成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盐田先将干净清澈的海水引入盐场盐水坝,盐水坝与蒸发池相连。并排的蒸发池里蓄着不同浓度的盐水,这些盐水是卤水,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再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而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最后三个蒸发池又叫调节池,用于调解产盐种类,工人通过调节卤水的浓度,并不断搅拌,可产生不同的盐晶核。
莆田盐场的副场长吴文新介绍,一片成熟的盐场除了平整的地表外,还对土壤的成分有较高要求,保守估计盐场的成熟期需要至少20年。
莆田盐场分为12个工区,每个工区又分若干组。林水英女士是第六区第四组的工人。她说,早上4点半就得进盐池,耙收已析出的盐。记者看到,林女士用一个耙将沉在池底的盐耙成一堆,由于盐粘成一片,耙盐十分困难。记者下池尝试,却发现未用准力度与角度会破坏盐池的池底淤泥,很考验技巧。
等傍晚盐晒干,工人用一辆木板手推车将盐推到盐堆中。小车满载近300千克,由于盐场都是泥土地,必须两人用尽力气才能推动。记者看到已成一座盐山的盐堆上盖着一层防水布,布四周压着篮球般大的石头,工人每次放盐都需要爬上两层楼高的盐山,再将低层的盐铲到高层去。“盐很滑,爬上爬下要小心。”林女士说。
供盐量够全省使用
吴先生说,莆田盐场,传承至百年之前,由于历史原因,不少文字记录已散佚,无法找回。莆田盐场最初并不成规模,盐农自己生产,这个历史或许可追溯至清朝中叶,但是成规模可以追溯至百年之前。
吴先生介绍,目前莆田盐场占地9.4万公亩(约合940万平方米),其中优质盐田有7.9万公亩。莆田盐场共有1000多名一线盐工,负责生产作业。2013年,莆田盐场的产盐量将保障在9万吨左右,并且将朝10万吨努力。
据了解,莆田盐场所产的盐现在也有部分依照市场需求调整,目前共产有7种盐,其中的天日盐专门出口韩国,用于腌制泡菜。此外,现在莆田盐场所产食用盐可供福建省全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