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最新出版消息:作家陈希我的长篇小说单行本《移民》,本周开印,很快就能在书店上架。
1994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姜文和王姬主演、郑晓龙和冯小刚导演)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我就奇怪,福建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人写移民文学?199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过一大套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史》,移民史上溯先秦,下至1940年代,我仍然奇怪,当下的福建移民呢?谁来研究?
这下好了,马上向陈希我要来电子版,通宵看完,一看完就向他抗议:喂!怎么能这样!
陈希我的这部长篇小说《移民》居然不到27万字——不说闽南,单在福州,随便敲开一户本地人家的门,问家人亲戚有没有移民,10个回答简直是9个肯定,这样的本地题材,不写个移民三部曲100万字,怎么说得过去?
况且,《移民》中描述异国生活的上半部10万字,是近年来当代文学中比较少见的有活气的文字,有浓浓的虾油味,福建人若看了,一定会心大笑,这部分还没看爽呢,陈希我哗的就安排主人公回国了——喂喂喂!你要见好就收,也不该对本乡读者小气啊!
陈希我 1963年生人。长乐人,先锋作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福建师大文学院。主要作品有小说《抓痒》、《冒犯书》、《大势》、《移民》等。曾获“人民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被介绍到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
陈希我:移民这题材,有的是积淀
《移民》用一个叫陈千红的福建女子赴日打工又回国发展,近期又试图出国移民的经历,串起25年来中国移民者的漂泊故事。
其实,陈希我也曾经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1989年,26岁的陈希我借钱赴日留学,1994年回国。那时候不比现在,留学生必须靠自己打工,维持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在打工者当中,他算是运气好的,找到一早一晚两份工,一份是大清早到市场卸货拉货,刚好可以让他9点前赶到学校上课,放学后,酒吧从晚间7点到凌晨的工作在等着他,开头是端盘子的服务生,他日语不错,后来升到管理组。“除了睡眠时间不足,算是比较轻松的,收入也好”,回国之后,10年没有工资收入的陈希我,全靠这5年打工攒下的钱。
5年间攒下的还有40万字打工素材,陈希我说,“我在口袋里揣一个小本子,有空就记。”《移民》中男女混居的“中国城”,他住过,女主人公陈千红打工的cabaret,也是他曾经工作过的酒吧。1998年,陈希我弟弟移民加拿大;2012年,他又把儿子送出国留学,“前几天,刚刚送走我姨一家,老老小小全出去了”。所以《移民》中的人物和故事虽属杂糅虚构,连记者这种从未出国的,看着也是各种眼熟,各种联想到在福州见过的谁谁谁。从前爱写各种极端现象的小众作家陈希我,经过《移民》,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大众作家。
话说回来,《移民》能不能扩写续写?
陈希我答,只能看出版的需要。至于移民题材,他有的是足够的积淀。 (郭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