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2版:慢读/闲逛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地>>>
□凡俗
外地>>>
首届“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凡俗

 

七夕的前传与后传

星星之间,一定有过彼此吸引的故事。

不然,渺小如人类,怎么敢大胆将自己缠绵暧昧纠缠的情绪想象,投射在两颗永恒分离的星星之间?

所有的人间传说,都是宇宙中的星球前传。

2500年前的《诗经》里,一早提到这两颗星星的名字,一位是“跂彼织女”,另一位是“睆彼牵牛”。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可见在秦初的传说里,已明确了人物和事件:牵牛娶织女。只是男女主角相爱的时间不对,七月初七的日子不吉,容易离婚。这是最早的离别传说。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点明织女的身份,是“天帝外孙”,南朝梁《殷芸小说》里,貌似高贵的织女其实是一名又苦又累的职业女性——“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后来,也许是经过罢工争取到女权,天帝终于发放福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家庭妇女的生涯比职业妇女容易,织女“嫁后遂废织纴”。有了爱情滋润就不想再辛劳受苦,结果“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后来延伸的各种爱情,牵牛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唐玄宗与杨贵妃,无一例外都爱得短暂而分离长久。

所以,别把七夕当作情人节,看看古人,七夕之夜虔诚的乞巧,不过是为了加强女性的职业技能,对爱情以许愿为主,很少落到实处——有是有,比如已故学者徐天胎先生说,在闽东各地,一对恋人闹翻,冷战双方若要言归于好,那么,七夕是个现成的下台阶,男或女,都可以在七夕那日一大早,将蚕豆用纸包好,托人交给对方。对方愿意和好如初,就回赠一包蚕豆,如果不收下也不回赠,这段关系,也就彻底画了休止符——虽然也有关爱情,可真像赌最后一把,太残忍。

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说汉代宫廷“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2000年前的人们,爱情是有欢乐有信心的,后来信心渐失,到泉州厦门和台湾一带,七夕风俗开始“去爱情化”,把织女升为妈妈级别的“七娘妈”,封为儿童的保护神。乾隆《泉州府志》里说:“七夕:小儿拜天孙,去续命缕。”续命缕是端午节系在孩子手臂上用来辟邪的五彩线,这时可以解下,因为有“七娘妈”接着来保佑了——“爱情线”已经变成了“亲情线”。到福州或闽南龙溪一带,更演化成“邻里情”:七夕这天,把熟蚕豆在邻居之间分一分,说句“结缘”,这就睦了邻,把日子过下去。

从生死相依到平淡度日,星球的恒常距离,也是人间渐行渐远的结局,这大概是一切爱情的后传罢。          (本报记者 郭大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