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建芳 何旌 李薇 肖春道 实习生 梁高晓 庄桢桢 吕紫红 文/图
核心提示
自今年5月本报首次启动海都小记者活动引起全城关注后,第二期、第三期海都小记者活动也于上周五顺利结束。99名小学生光荣地成为“海都小记者”,成为海都报的校园小新闻官。
在“走进闽博——海都小记者特别行动”中,第二期海都小记者走进福建博物院,体验了三节带着浓浓文化风而又充满童趣的活动课。而第三期海都小记者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福州宝贝”的魅力。在作文指导课中,更有何捷、郑镇、肖铭三位名师助阵,帮助小记者们提升写作水平。
文化味儿浓浓的活动课,名师带来的精彩作文课,都让参加海都小记者活动的学生和家长,感到“物超所值”。不仅每次报名火爆,而且出现了小记者重复报名一、二、三期的现象,榕城掀起一股“海都小记者热”。
作文课 在游戏中传授写作秘笈
在课堂上玩转有趣的游戏、在相关主题中引导孩子们畅所欲言……上周,小学高级教师、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教科室主任肖铭,给两期小记者各带来了两堂精彩的作文课。肖老师的作文课特别设计为“指向表达的习作训练”,让小记者们在课堂中大胆地说、快乐地说,现场训练习作,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文字要准确细致
第一堂课上,肖老师和大家玩起“‘蜂’、‘马’、‘牛’不相及”的游戏。肖老师先把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为蜂、马、牛三种动物设计一个简单易学的动作。接下来,小记者用文字写下所在小组设计的动作,之后请同学到讲台上把自己的文字念出来,老师边听边做动作,由台下的观众来评判是否标准。
一位小记者自告奋勇上来念“牛”的动作。她念到,把手比做数字六的姿势,把六竖在头上。肖老师伸出一只手,握拳,打开小指和拇指,小拇指朝上,大拇指贴着额头,成了“犀牛状”。“牛”变成了“犀牛”,小记者们笑得合不拢嘴,“是双手!”讲台下面的同组小记者,纷纷急着纠错……
通过这个游戏,肖老师告诉大家,写作文字一定要准确而细致,让读者看起来越生动、越形象越好,一些模糊的表达方式容易误导读者。
观察要与众不同
在白板上写下“夏天真热”四个大字,转过身,肖老师要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个主题。连日来的榕城高温,让小记者们对这个主题感同身受,肖老师的话音刚落,小记者们就像炸开了锅,“热得快融化了!”“热得想整天泡在游泳池里”……
在第二堂作文课上,肖老师告诉小记者,写作要注意观察,观察的范畴可以有植物、动物、景物等,而在表达时不妨用一些描写的手法,比如拟人、夸张等。他还提醒大家,观察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
在让小记者们充分调动生活感知和经验,“说热”、“谈热”后,肖老师又布置大家当堂“写热”,而在这篇当堂作文里,当然少不了用上当日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写作技巧。
活动课 拼文物拼图学会团队合作
7日,第二期海都小记者来到福建博物院,参观了《福建古代文明之光》陈列。随着闽博讲解员的讲述,一幅勾勒出福建从远古至明清数十万年的历史画卷,在小记者面前徐徐展开。在随后的拼图活动中,小记者们亲手拼出了《福建古代文明之光》陈列中近五十件精品文物,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是福建博物院最主要的大型基本陈列之一,曾被评为第九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夺得“最佳内容设计奖”。当小记者看到古代人使用石器、骨角器战胜毒虫猛兽,不禁啧啧称奇。而看到在南安出土的南朝料珠项链时,小记者赵昕茗说,没想到过了这么久,项链还这么闪闪发光。
参观完展厅,接下来的环节是拼图。小记者两两组合,各自领到了一盒100多片的拼图,而拼图的内容,就是刚才陈列室里出现过的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灰陶塔式壶、武夷山船棺、五代闽国陶俑等等。
大约过了20分钟,当有的组合还只是拼出四周一圈时,林纪媛和叶立山这一对组合就已经拼成功了!原来,她们发现,这些拼图图案背后都有数字,而这些数字都代表它们各自的位置,两人一个分拣数字,一个排列组合,非常默契地完成了拼图。在一旁观看的家长感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拼图游戏,但却非常考验小记者的团队配合能力。
活动课 且赏也画感受脱胎漆器大美
7日下午,本报在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抱云山房内为海都第三期小记者举办了“认识福州脱胎漆器——漆盘绘制”专场活动。主讲老师——传统工艺造型设计师陈龙和工艺画师宛蓉,不仅告诉小记者们脱胎漆器的基本知识,还让每个小记者亲身体验漆盘绘制。
摆出几件精美的脱胎漆器艺术品,陈龙老师通过让小记者们观赏、触摸,零距离了解福州三宝之一——脱胎漆器的特点。陈龙老师说,脱胎漆器是以漆修饰的器物,它的胎质不是木胎、竹胎或者泥胎,而被称作“脱胎”。它所利用的漆为天然树漆。
许多小记者都是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脱胎漆器,当他们听到一件脱胎漆器的制作需要“石膏模”、“裱布”、“上粗灰”等十二道工序、历时三个月以上时,都感到特别惊讶。
两位讲师还带来了漆盘让大家现场绘制图案。小记者们按照老师传授的方法,先用铅笔在漆盘上勾勒出图案,再慢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宛蓉老师说,漆盘绘制不是简单活,还是需要一点儿“真功夫”的。
“上色时要很细致,慢慢涂,多涂几次,颜料的浓淡要控制好。”晋安第一中心小学的卢洁,画的天空和小鸟色彩鲜艳,画面干净,受到了老师赞赏,她还和大家分享成功经验。
活动最后,陈龙老师提出了如何“创新脱胎漆器”这一话题。“可以制成行李箱!”“可以做成扇子!”小记者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并纷纷表示,以后要为福州的这件宝物增添新的活力。
□声音
“海都报的小记者活动,办得非常好,既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写作水平,而且专业性颇强,孩子的素质得到拓展,视野也更开阔了,这样的活动要多办一些!”
——二期小记者周恬逸的爸爸
“小记者的课程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更热爱写作了。为了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妈妈还给我开通了博客,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妈妈也给我订了海都报,想让我更关注新闻。”
——三期小记者 林柔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