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6版:慢读/闲逛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讲座·福州
上海
北京
处暑·番薯·金学曾
广州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8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处暑·番薯·金学曾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昨日出伏,今天处暑。出是离开,处是休止,在节气理论上,炎热到此为止。这个时节,稻田与番薯地正是忙季,农人要到田间除草和施肥,给番薯翻畦。

现在的年轻人对番薯比较无感,40岁以上的福州人,童年大概还有过一次缺粮的印象,当时政府调来“安徽番薯片”,难吃得紧,主妇们将之蒸煮后捣烂,下锅贴成薯饼,略可接受。在福州历史上,番薯向来是解决饥荒的恩物。

说到番薯,必然提到明代冒死从菲律宾带回番薯藤的功臣陈振龙,按《福建省志·人物志》的叙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民间饥苦。陈振龙之子陈经纶于六月初一向巡抚金学曾具呈,说番薯可救荒,易栽种,不怕水旱。

金学曾批示说,“夷国之薯,气味平甘,可补粮食不足,该生涉险带种西归,事属义举。速觅地试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将薯呈验,另行通饬”。当年七月,陈振龙回福州,父子即在达道铺房屋后门纱帽池边空地上试行栽种,四个月后成功。闽人感念金学曾推广种植朱薯,故改名金薯。

这段批示的文字,与邓拓在1960年写的《甘薯的来历》中的金学曾似乎是两个人。批示的文字称赞了陈家父子,邓拓文中却说番薯推广成功,“事后金学曾却大吹大擂,要地方官绅出面为他立功德碑,并将甘薯取名为‘金薯’,反而把陈振龙父子丢在一边,根本不提。”似乎金学曾人品很差。

真是这样的吗?

清代杭州文学家厉鹗的《东城杂记》有一篇《金中丞别业》,介绍了同是杭州人的金学曾,说他是明朝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在湖南任上遇到饥荒,就封了大户的粮仓,把粮食平价卖给民众,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厉鹗说“江陵子入试,公置不录”。江陵是张居正的字。张居正把持朝政多年,位高权重,当时推行新政,下令关掉书院,不准讲学。金学曾反问,“学不讲,则所崇何业?”他不理大佬,下令开讲。不只如此,这位小小学官连张居正的儿子也都不肯开后门录取,自然,官也不用做了。金学曾回杭州老家为老母亲盖了望江楼,他的房子,被杭州人称为“金衙庄”,曾是杭州四大名园之首。金衙庄早已不存,这个地名至今还有,在杭州环城东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上。

1582年张居正去世,金学曾被重新起用,不久做了福建巡抚。推广番薯,是福建任上的事。《福建省志·人物志》记述他任职时间到1619年。厉鹗说他“以老乞休,年七十九,卒”。

邓拓对金学曾的差评据说来自《金薯传习略》。这本书的作者叫陈世元,是陈振龙四世孙陈以柱之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