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开学第一课家长看过来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学第一课家长看过来

 

N本报记者 李建芳 何旌 李薇

本报讯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开学了,作为家长,您准备好了吗?今天,海都《教育周刊》要为所有的家长送上一份礼物——海都版“开学第一课”。是的,不仅孩子要收收心,家长们也该“上上课”。面对新学年,您知道怎样帮助幼儿园的孩子融入集体生活,学会与朋友分享?您知道小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怎样培养,科学兴趣如何激发,动手能力又如何锻炼?您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您的孩子能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如果这些问题您还没有确定的答案,那么,搬张小板凳,来听听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吧!

幼儿园

用爱的方式让孩子接纳规则

课堂主题:规则意识

授课老师:吴丽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幼儿园园长、省特级教师)

授课对象:3~6岁孩子的家长、老师

新学年开学,幼儿园即将迎来许多新入园的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将成为他们的入园第一课。从家里的“自由人”到幼儿园的新成员,不少孩子都会出现做事拖拉、争抢玩具、打闹、随意乱跑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

对待刚入园的孩子,我们不能给孩子限定太多的规则,让他们喜欢上新环境,对幼儿园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是最重要的。规则教育应该慢慢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孩子们排队时让他们懂得听信号,上课时不能随意乱跑,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去年,我就遇见一个小班的男孩,几乎没有任何集体感和规则意识,没法坐下来安静几分钟。为了他的安全考虑,我们请来他的家人到幼儿园配合看着他。有好几次,保姆想让他乖乖坐在椅子上,按住他的身体,可他依旧使命挣扎、挣脱,我行我素。对这个孩子,我们没有责备、没有嫌弃。我们发现,他精力特别旺盛,特别喜欢户外活动,于是,我们顺应他的特点,适当满足他的需要,只要安全,不对他做太多规定和限制,不强求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致。逐步地,我们掌握了他的一些兴趣和需要,适时引导他回到同伴的游戏中来,并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一年多下来,这个孩子自控力渐渐加强了,也懂得去听老师的指令,进步很大。

因此,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很重要,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

家长要做到家园一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表达立场,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事。比如在超市里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在过道上乱跑会干扰别人走路的。”2.孩子任性、犯错误时,家长的态度要明朗、坚定,不要因为孩子的眼泪妥协,否则只会助长孩子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家庭成员的教育意见要一致,以免孩子无所适从。3.讲究方法和策略,注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趣味性的引导。

推荐阅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美)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著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

《拯救男孩》孙云晓、李文道、赵霞 著

幼儿园

孩子不肯分享千万别骂他小气

课堂主题:学会分享

授课者:林民芳(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广厦幼儿园园长、省特级教师)

授课对象:幼儿家长

很多幼儿家长都苦恼孩子“独占玩具”的问题,比如,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大人想让宝宝把家里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可是宝宝好说歹说就是不愿意。

其实,年轻的父母们首先要明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从萌芽到变得强烈,懂得了“我”和“我的东西”的概念,不肯和别人分享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不过,父母还是需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这对孩子将来入园以及终生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孩子不肯分享,除了自我意识浓厚的根本性原因以外,与家庭的缺乏引导和榜样有关系。现在很多家庭是“4-2-1”结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人,父母2人,孩子1人),在食物和玩具方面,孩子往往获得最大的优待,甚至有老人会把好吃的东西省着,留给孩子吃,这样就不利于孩子分享意识的形成。父母要引导孩子,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或是大家分着吃,让孩子不要有“好东西我独享”的概念。

家长还可以创设一些分享的环境,教给孩子分享的技巧。比如,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创设“我的玩具大家玩”的游戏环节,或者“水果聚餐大会”,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分享。

要注意的是,当孩子暂时不肯分享时,千万不能责怪他们小气、自私,或是强迫孩子与人分享。家长应该用一种正面引导的方式,比如告诉孩子,你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他也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你们俩就可以玩两件玩具,大家都非常开心。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轮流玩”,“轮流玩”其实也是分享。

而当孩子成功地与别人分享时,家长一定要记得肯定孩子。可以用言语来肯定,也可以用额头上贴五角星、竖大拇指等方式。这会让孩子明白,分享不仅不会让他失去东西,而且还会收获快乐。

除了分享有形的物体,引导孩子分享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也很重要,比如分享趣事、分享感觉等。孩子出去玩了一趟,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分享“我在外面玩了什么、有哪些好玩的”,这样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推荐阅读:《3~6岁儿童行为与发展指南》

小学

四招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课堂主题:培养好习惯

授课老师:王国光(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校长、省特级教师)

授课对象:小学生家长

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有好习惯才有好行为,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坏习惯将是孩子一生的债务。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不一定要他们读多少书,考多少分,重点是将行为习惯培养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和朋友老师沟通的习惯等等。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家长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要有示范性,比如,要求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家长自己也要爱读书,家里要布置孩子的图书角;第二,要有实践性,在一定时间内,鼓励孩子养成一至三种好习惯,比如按时起床、自己叠被子、及时完成作业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不足;第三,要有指导性,跟孩子约定,把希望养成的目标写出来,当孩子没有完成时,及时帮他分析原因,包容孩子出现的反复,不急功近利,不用打骂惩罚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一点就是欣赏性,表扬、欣赏、鼓励孩子,让孩子更有动力,充满自信。

我曾教过一个四年级的“错别字大王”,这个男孩不仅害怕写作,作文里还错别字百出,让人哭笑不得。为了帮他纠正“老毛病”,我想了一个方法——让他当小老师,我写作文他来改,而我,就故意在作文里穿插许多的错别字。当小老师,男孩可认真了,查字典、找书籍,把我作文里的错别字翻了个“底朝天”。慢慢地,男孩写作兴趣大增,作文里的错别字几乎消失了。一次,我把他的一篇没有错别字、没有错标点的作文评为100分,在班上作为范文分享,这让男孩树立起了写作的信心。如今,他已成为一名从事文字工作的报纸编辑。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寻找孩子的兴趣点一样,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生长期努力,更需要家长和老师不断地用智慧引导。

推荐阅读: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出版社

亲子共读绘本:不妨与孩子先读到书的一半,然后让孩子继续读,再让他来告诉你故事的过程与结果,以及他自己的收获。

小学

好阅读伴随孩子成长

课堂主题:培养阅读

授课老师:郭晓莹(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常务秘书长、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授课对象:小学生及小学生家长

小学一二年级是幻想童话时期。多读读简单有趣的童话故事,像安徒生的童话《小意达的花》等,或者现代作家们的创作童话,如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和王一梅的《蜗牛的森林》等。这个时期也可以继续阅读图画书(绘本),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除了自己阅读,还可以邀请爸爸妈妈和同学朋友一起来读书。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小时候,她们的父母就经常陪伴她们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秋天,可以到野外郊游,朗诵古典诗歌或者儿童诗;冬天,可以围坐在温暖的被窝中,一起分享一个故事。

三四年级是欣赏神话和传说故事的时期。孩子们可以读一读《山海经》(青少版)、《中国民间故事》等,把自然和宇宙中的各项事物引入自己的想象,让想象力大幅提升。

这个阶段,孩子们可以开始享受独自阅读的乐趣,要学会默读,可以边读边在内心描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当故事结束之后,还可以想象故事会如何发展。

记住,要注意选择有价值的好书,不要沉迷在漫画或是娱乐类的书籍中。可以多读一读冒险和科幻类的书,如《蓝色海豚岛》、《海底两万里》;一些充满幽默感的书也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比如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凯斯特纳的《5月35日》、曹文轩的《我的儿子叫皮卡》、朱自强的《鼠鼠蓝和鼠鼠灰》等等。

五六年级的孩子要均衡阅读各种书籍。每个孩子好奇的领域有所不同,科学、社会、艺术……要学会自己寻找感兴趣和喜欢的书籍。

对科学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多看看百科全书或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对艺术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阅读艺术类和艺术家生平的书籍,如《希利尔讲艺术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名人传》等。要多阅读以历史为主轴的书籍,比如《东周列国志》、《林汉达讲历史故事》、《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等,你们会体认到,每个人都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存在。

小学

让孩子做家务在生活中学科学

课堂主题: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授课老师:林兆星(福州仓山实验小学校长、资深科学教师)授课对象:小学生家长

对孩子来说,科学其实并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有科学,家长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

我一直建议家长们,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到许多的生活小技巧、小窍门。举个例子,家里买了花蛤,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研究,怎样才能让花蛤吐出沙子?放水的时候,水该放多少?是没过花蛤很多,还是刚刚与花蛤持平就行?水里面放了盐巴和不放盐巴,花蛤有什么变化?有没有看到花蛤喷水?再比如,让孩子帮忙一起择菜,引导孩子发现,同样是空心菜,为什么有的梗细,有的梗粗?通常我们吃叶子的是哪一种,吃梗的又是哪一种?孩子经过这些实践,就学会了生活当中的科学,这是实用的科学,跟文学、艺术一样,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品质。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这方面的素养恰恰是最弱的。

说到动手能力,还是那句话,让孩子做家务。一些修修补补的活,或是拼装小书柜、小桌子,家长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操作。如果实在担心安全问题,也可以购买一些科普活动的手工材料,书店里有卖,网上也买得到。这些手工的器材、工具都比较安全,让孩子从有趣的实验中探索世界的奥秘,增强动手能力。

我还想强调一点,科普阅读也很重要。不少家长给孩子买书时,偏重文学类的,忽视了科普读物。实际上,孩子进行广泛的科普阅读,对长大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有推动作用的。科普阅读要从兴趣着手,无论是流星雨还是恐龙,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家长就可以抓住契机,让孩子读读这方面的书。

推荐阅读:

《十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学

亲子沟通 最重要的是陪伴

课堂主题:亲子沟通授课老师:张文质(教育学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家庭教育专家)授课对象:中学生家长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有两个最大的麻烦,第一个麻烦是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个麻烦是很多父母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家。每个家长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是陪伴。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亲子沟通最重要的就是陪伴。陪伴可以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

中学阶段的亲子沟通,父母首先要注意沟通方式。做父母的要明白,孩子对这个世界发表看法、提出批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母。到了初中,孩子可能对父母变得非常苛刻和挑剔,如果你还是用指令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孩子会恼怒,会和你对抗,丢一句“知道了”,然后把门一关。好的沟通应该是民主的、协商的、沟通时,选择肩并肩的方式,而不是面对面直视孩子的眼睛,更容易让孩子敞开心扉。

随着孩子长大,沟通时机的选择也变得非常重要。我对我女儿就是这样。如果和她谈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往往选择和她一起坐车或一起散步的时候,在这样身体放松、精神放松的状态,交流往往比较有效果。

孩子进入中学后,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很大,他内心的冲突很厉害,自我平衡都很困难,并不是所有的时间和他交谈都是合适的。父母不能一沟通就批评,一想到就教育,更不能一生气就教育。

全家人一起共进晚餐时,孩子很松弛,可以和孩子边吃边聊,一定不要催着孩子“快吃,吃完去做作业”。餐桌上的轻松交谈,既会减压,也会增进家人亲密度,不要把餐桌变成一个教育孩子的场所。

在沟通内容上,进入初中后,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大问题,比如有没有不良的朋友?学习是不是专注?只要孩子处在正常的状态,就不要太苛求。其实孩子到了初中之后,会很愿意谈一些社会时事,父母如果不学习,不了解最近发生的大事,和孩子就没有共同语言。

推荐阅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美)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 著

《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著《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张文质著

中学

解决交友问题也要“对症下药”

课堂主题:同伴交往

授课老师:谢维兴(省心理学会理事、省著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授课对象:中学生及中学生家长

交友问题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家长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关注的焦点一般有两个,一是担心孩子早恋,二是怕孩子接触品质不良的朋友。

其实,很多家长在孩子交朋友的问题上,都带着功利的眼光。不能以一个标准——成绩来衡量孩子朋友的好坏。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性情,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的需求。比如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许就喜欢结交同类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有共同语言,惺惺相惜。

因此,对待孩子交友,家长在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宜干涉太多。我所说的原则指的是,不要让孩子和品质不好的孩子处一起,比如喜欢撒谎、会偷窃的孩子,青春期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他们的朋友。

就算孩子交了“坏朋友”,家长也别着急,要先多了解情况,看看交友的性质和症结在哪里,是由于孩子学习受挫、亲情缺乏,还是爱慕虚荣,然后再对症下药。对中学生而言,朋友的关系甚至是超越父母和老师的,家长要学会多用朋友关系来化解一些矛盾。

同样,早恋的问题父母也要学会因人而异,根据孩子的性格聪明地去解决。去年我曾接过一个咨询案例:福州某初中的一个男生喜欢上了同班女生,男生向女生表白后,女生暧昧地接受了,两个人每天都在QQ上聊天,影响了学习。男生的妈妈了解情况后很焦虑,但她采取了一个很聪明的方法——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性格胆小软弱,于是便以女生前男友的身份注册了一个QQ号码,并在网络上威胁男生,“你再和××好下去我就对你不客气了!”“小心我揍你!”……在强大的压力下,男生渐渐和女生断了联系,把焦点重新放在学习上。

推荐阅读:

《顶好父母:别被孩子炒鱿鱼》(美)托马斯·戈登 著

中学

苦难是奋斗的不竭动力

课堂主题:经历挫折

授课老师:余贤文(利群阳光寒门学子,宁化一中毕业生,今年考上同济大学);赖玉蓉(利群阳光寒门学子,清流一中毕业生,今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

授课对象:中学生及中学生家长

余贤文:初一的那年暑假,妈妈被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爸爸高度近视,陪着妈妈去县医院检查的重任,就落到了我身上。其实,我也很着急、很慌、很害怕,但我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不让妈妈察觉到我的担心。那时候我已经算是家里有点知识的人了,我问医生,找资料,想办法了解妈妈的病情。后来,妈妈到福州动了手术。妈妈住院的日子里,只有我和姐姐在家,家里有五六亩的花生要收。我和姐姐一边担心着妈妈的病,一边顶着烈日到地里摘花生,收完后,又重新翻地除草,种下红薯,有时晚上七八点还在田里忙。一个月来,虽然家里没有大人,但农活一点也没落下。

妈妈手术后恢复得不错,但家里也欠下好几万元的外债。那件事之后,我铆足了劲读书,因为我觉得,自己需要有更多的知识,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成绩好也会让妈妈高兴。

现在想起来,那件事情让我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勇气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挫折。我一直记得这句话:苦难不是你用来博取同情的资本,而是你奋斗的不竭动力。

赖玉蓉:刚上高二的时候,我经历了一段迷茫期。那时候刚刚文理分班,我面对的是一些陌生的同学,心里纠结着自己读文科的决定是否正确,同时还要准备会考。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在想,自己的目标到底是哪所大学?成绩够不够?怎样才能提高?想着这些,就经常失眠。怎么办呢?我就跟同学聊天、交流,然后发现,好多人都跟我有着同样的迷茫。我心里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

郁闷的时候,我喜欢逛书店,在那种安安静静的环境里,只有书陪伴着你,挑一本休闲的书,慢慢地看,心也随之静了下来。然后就会觉得,一切都没什么,很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只要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