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台记者 杨永敏
本报讯 隔壁建新大楼,未建多久,家里房子就开裂、沉陷,找开发商讨说法,可究竟是房子自然老化还是隔壁大楼施工引起,取证难成为很多施工纠纷扯皮的主要原因。那么,在台湾,工程建造如何避免损邻,如何让新房和旧房邻里和睦相处呢?
施工前先做邻房鉴定报告
在台北,记者租住的房子对面要开始建新大楼了。在那片绿地上,工人每天都在忙活,半个多月过去了,只清理了绿地边角,竖铁杠做挡墙。
记者正纳闷工程施工为何这么慢时,施工方却突然预约上门,要给记者租住的房子拍照。记者向建造方请教才知道,他们要给新建大楼周边的所有建筑拍照,这是台北建造施工的规定。
台北建管处施工科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施工前,建造方必须递交邻房鉴定报告,作为日后损害邻房争议处理的依据。而台北市早在2004年就专门出台《台北市建筑施工损邻事件争议处理规则》。
不求快隔音墙建设有标准
大楼施工方的工程师告诉记者,工程不能求快,要把前期工作做清楚,“先做4米高的隔音墙,避免了沙土、工程污水、尘土影响周边的居民,同时隔音,避免噪音扰民”。
而在隔音方面,台北环保局有严格的规定。施工单位应在现场设置噪音防制设施,包含隔音布、消音屋、防震垫、隔音罩或其他具有减音功能的设施,并竖立夜间或午间施工告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