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建芳 李薇
本报讯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目前已结束征求意见,在收到的近6000条意见中,持有不同看法的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留不留作业的问题上,大多意见还是倾向于小学高年级应该适当留些作业。
对于“减负”,家长有家长的苦衷。不少家长认为,如果不进行升学制度改革,小学生再怎么“减负”也没有用,因为中考、高考的压力是明摆着的。而专家的目光,则关注到了减负之后的课堂……
【案例】孩子每天写作业要花3~5小时
开学前,妈妈又给小金(化名)买来了一堆与课堂同步的练习题。小金开学后在福州仓山区一所小学读四年级,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给他布置真正的“家庭作业”——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妈妈还布置了“附加作业”。而这份“家庭作业”,比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多。小金每天要花3~5个小时,才能完成“双重”作业。
小金的妈妈方女士告诉记者,她会去书店给孩子挑一些与课堂同步的练习题,要求孩子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一课一练”后,再把这些练习题也做一遍。同时,她还给孩子买了很多课外书,每天都有阅读的作业。这样一来,孩子放学回来就开始做作业,中间吃一下晚餐和洗澡,又接着做作业,等到把全部作业做完,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近有小升初的压力,远有中高考的压力,不给孩子加压是不行的。”方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小金的爸爸很不认同这种“填鸭”式的学习,但方女士觉得,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我们没法拼爹,只能拼孩子努力”,否则,孩子如何能竞争得过别人?
【观点】减负之后还要课堂增效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老师欧键汶认为,探讨这十条“减负令”到底靠不靠谱,不如探讨学生减负之后,我们的小学课堂应如何增效。如果只减不增,那么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都减掉了,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社会和家长所希望看到的。
欧键汶认为,要实现课堂增效,首先要给老师“减负”。他说,11年前所推行的小学课改,就是想引入一种更像样的教学模式,鼓励孩子的课堂探索,拓展孩子的自由思维。但现在很多小学老师,50%的精力应付各种检查,剩下50%的精力,还得匀出一半应付学生管理,老师有多少时间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课堂成效?在时间不允许、精力不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小学老师就会去选择最简单的课堂套路,按自己原有的经验教学,而不是尝试教学创新。
而在给老师“松绑”之后,还要有真正激励老师的评价体系。
低年级阶段 习惯比知识点重要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张俊峰对于不布置书面作业持保留意见,却对“一至三年级不举行统一考试”很是赞成。
他认为,考试只能考出孩子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但是,一至三年级这个阶段,老师更应该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性格和品质的炼成、体育锻炼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可以说,这些基础远比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要重要得多。
我国中小学生的负担之所以无法真正减下来,根本原因有二:其一,义务教育不均衡,存在“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热;其二,中高考制度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考试升学还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评价学生。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减负”口号已经喊了58年
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64年,教育部临时党组颁布《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88年5月,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4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2000年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9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