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熙慧 通讯员 肖书平 翁晓玲 文/图
本报讯 连日来秋风渐起,气温下降,秋的味道越来越浓,首批南迁候鸟已经来到福建三明,过几天它们还将继续向南飞行,到更暖和的东南亚一带过冬。
9月2日下午5时20分,明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在位于沙溪上游的鱼塘溪观察到8只灰鹡(jí)鸰飞临。这些灰鹡鸰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冬候鸟类,是今年发现的迁到福建越冬的首批冬候鸟。与去年首批冬候鸟到来的时间9月10日相比,今年首批到来时间提前了8天。连日来,北方天气骤然变冷,强冷空气迅猛南下,应该是候鸟提前来临的一个重要原因。
“鸟儿越冬很不容易,体重会减轻一半,30%的鸟没到迁徙终点就会死亡。”省观鸟会鸟类专家“紫啸鸫”说。为了给长距离飞行储备能量,候鸟们需要中转,停留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等待有利风向时再次起飞。
而三明的很多林区就是候鸟迁飞的重要中转站和避风港,每年冬天的“立冬”至“小雪”和次年的“春分”,它们会在这里集结。
在三明,冬季能观看到的候鸟有30多种。候鸟成员有从西伯利亚迁徙来的雁鸭类候鸟:大天鹅、小天鹅、、绿翅鸭、绿头鸭、鸳鸯、白秋沙鸭等以及从东北亚迁徙来的林鸟。除了品种繁多的鹟、鹀类的灰背鸫、乌灰鸫、白腹鸫、斑鸫、灰头鹀外,常见的还有红胁蓝尾鸲、北红尾鸲、燕雀、鹬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