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见习记者 陈恭璋 本报记者 江方方 文/图
本报讯 两驴友相邀,从福清大化山进入,想“穿越”十八重溪腹地。结果,一驴友不幸坠崖身亡(详见本报4日、5日报道)。昨天,在省登山协会介入下,第一批用于十八重溪腹地的路牌标志已设计成型,这个月将设立。
昨天,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以“走出城市、走进自然”为特点的登山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青睐,“驴友”“背包客”等名词也成为“健康休闲”“时尚生活”的代名词。但与此同时,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缺乏足够经验知识,相关法规相应滞后,管理归口不明,频频发生的登山户外运动事故亟待引起人们的重视。
十多条线路分批插路牌
据了解,这次驴友在十八重溪腹地发生坠崖意外后,省登山协会就积极介入。
昨日下午,省登山协会副会长林理锐说,十八重溪是省内事故率极高的一处户外线路。年初,协会在制定年度计划时就决定要在十八重溪腹地设立路标牌。
“因为这次事故发生,我们就必须把立牌时间提前至本月。”林理锐说,本月,他们将会组织一次十八重溪的拉练,届时队员们将携带着这些路标牌进入腹地,将路标牌钉在险要位置的岩壁上。
据了解,十八重溪腹地内的线路多达十几条,协会将会分批次在十八重溪腹地插牌。
十八重溪腹地事故频发
林理锐介绍,2009年以来,省登山协会救援队参与营救十八重溪被困驴友数量是18人。另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在该景区腹地遇险的驴友数量达到27人。对此,蓝天救援队队长“水草”也感慨,事故太频发了,这样单靠救援也不是办法。
对于事故高发的原因,十八重溪景区管委会主任邓信贤说,由于景区未开发路段保持着原生态,有险山、溪流、岩壁和树林,是驴友公认的全省最好的户外线路之一,据说这样的线路在国内也是很少的。
省登山协会负责人透露,其中有一个大背景是,目前全省户外登山的驴友数量剧增,达500万之多,且还在继续增长中。而该协会副会长林理锐说,这500万中应该有三分之一属于经常去爬山、探险的,但每年具体有多少驴友涌进十八重溪还无法统计。
开发腹地受重重制约
未开发区域事故频发,那么,十八重溪景区为何不继续进行开发呢?
对此,该景区管委会主任邓信贤也颇感无奈。他说,要开发就要大量资金,这是第一个难题;第二个难题是为了保护内部的原生态环境,一旦盲目开发就无法恢复,他们也就不敢轻易开发。
第三个难题是地域。邓主任介绍,目前十八重溪景区由南通镇政府和闽侯县政府共管,景区只开发到十一重,在地域上这部分都在闽侯县境内。剩下的区域和福清市、永泰县接壤,要开发就存在跨县、市的问题,这就需要时间协调。
此外,邓主任说,景区范围有50多平方公里,大都是开放式的,要把私自进入景区的驴友拦住不现实。而昨天,记者采访福清、永泰方面,也同样表示,很难有财力和人力对其辖区进入十八重溪的入口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