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政事/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教四年就催生千人校友会
特教,不一样的感动
□简讯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四年就催生千人校友会

“尤妈妈”已84岁,年过七旬的学生前来看望她
 

教四年就催生 千人校友会

N本报记者 吕蕴岚 关铭荣

本报讯 昨天是教师节,70岁的陈文凯带着一束康乃馨,来到医院的病房,代表同学们为“尤妈妈”送上节日的祝福。“尤妈妈”名叫尤炳珍,今年84岁,1951年至1954年在福州台江区双虹小学任教,兼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尤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改变了不少学生的命运。多年以后,她在该校期间的学生组成校友会,人数近千,每年都举行大型活动,与老师相聚。

鼓励学生“不怕少年贫”

1950年,陈文凯7岁。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困,他在寒冬里也打赤脚上学,经常饿肚子,每年开学都为1块多的学费以及5毛钱的书本费发愁,面临辍学的困境。他并不在尤老师班上,但尤老师作为辅导员,很早就注意到这名学生,主动为他申请了学费全免,“分期”交书本费,让他继续学业。一次课间操,陈文凯因饥饿晕倒,尤老师急忙跑到校门口为他买了一块“粰粿”点心充饥。

“老师夸我聪明勤奋,让我不要自卑,少年贫困是人生的财富”,陈文凯终生铭记那块点心以及老师的话,后来在事业上颇有建树。

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1953年隆冬,郑贻铨同学家深夜起火,烧成废墟。天亮后,尤老师给他们送来一罐大米和一件女式夹袄。每到冬天,郑贻铨就将那件夹袄穿在薄外套里御寒,直到他初中毕业参军。

曾宝娇家境困难,十五六岁仍在家糊火柴盒,没有读书。尤老师在学校周边做社会调查时发现了这件事,多次上门和她的父母沟通,说服其父母送她上学。曾宝娇后来日子过得不错,她逢人就说,尤老师“恩比山重”。

陈月英的父母认为“女儿读书无用”,送儿子上学,女儿在家干活。陈月英的弟弟恰好是尤老师的学生,尤老师在家访时发现这件事,努力也让姐姐上了学。陈月英在尤老师的鼓励下一直读到大学毕业,也成为一名中学老师。

近千校友年年为老师办聚会

1954年之后,尤老师调至其他小学。1994年,几位学生找到尤老师,组织双虹小学校友会,开始年年师生相聚,目前校友会已有近千人。2005年,陈文凯成为校友会的主要负责人。“很多同学喊她‘尤妈妈’,寻找校友时,大家第一句话就问,尤妈妈在不在。”陈文凯说,老师只在学校4年时间,但关心、帮助过的学生实在太多了,大家深深感激她,“我们现在都是老人了,看到老师还会激动得想流泪。”

每年,这些“小学生”都给尤老师以及还健在的几位老师安排至少一次大聚会,感怀师恩。

□记者手记

好老师改变命运

推出“师恩半世纪”系列报道以来,本报热线不断,记者时常为白发师生穿越岁月的情谊感动得湿了眼眶。所谓“身正为师”,让每一位学生深深记住的,不只是老师授业的恩情,更多的是老师以身垂范,为他们树立起一生中最初的榜样;老师无私的关爱,也改变了许许多多学生的命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尺讲台上,每一位老师都是灵魂的工程师。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