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2版:民生/脸谱
3上一版  下一版4
 
退休老医生 痴迷中秋“摆塔”
福州白领 咖啡馆即兴演话剧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9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老医生 痴迷中秋“摆塔”
福州85岁依伯,制“宝塔”展藏品,年年保持老习俗
吴兆铭亲手制作的微型﹃林则徐纪念馆﹄
吴兆铭在家﹃摆塔﹄,展出部分藏品,自娱自乐
 

N栏目主持 吕蕴岚

手工制作的林则徐纪念堂、微缩的传统喜堂和寿堂、珍珠塔……两百多件物品摆在5层高的架子上,琳琅满目。中秋将近,鼓楼区开元社区的吴兆铭依伯又在家中“摆塔”。“摆塔”是旧时福州中秋特有的重要民俗,象征多福多旺。吴依伯从1997年起重拾这项民俗,陆续收集了700多件摆塔物品,痴迷其中。

“摆塔”习俗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倭寇屡屡侵袭我省沿海,戚继光入闽抗倭。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七月间,戚继光全歼倭寇。福州百姓欢欣鼓舞,结合中秋赏月,家家户户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将古玩珍品陈列于厅堂,相沿成俗。因古时福州多塔,便称为“摆塔”。上世纪50年代后,此民俗逐渐没落。

吴依伯今年85岁,退休前是位医生。在他童年时,中秋“摆塔”的民俗十分盛行。他的父亲就收藏了数百件土人囝(即小泥人)、工艺品和小盆景,每年中秋,父亲就收拾大厅,把几张桌子拼起来,用箱子搭起六七层高的“塔楼”,摆上宝贝。“穷人捡瓶瓶罐罐和碎玻璃来摆塔,有钱人家摆出的东西比较稀罕,规模也很大,上千件物品能摆满一个房间。”吴依伯说,那时候,邻里相互串门,行人也可以进到厅堂观赏,充满节日氛围。

“文革”中,吴依伯父亲的收藏品被销毁了。但吴先生非常怀念童年的这个民俗。1997年,他中秋在家“摆塔”自娱自乐。摆塔必须有“塔”,吴依伯花半个月时间,用珠子和铁丝制作了两座宝塔,代表福州的白塔和乌塔。他非常敬重左海伟人林则徐,朋友送了他一尊林公塑像,他亲自动手制作了“衙门”和20面林公执事牌,上面写着林公历任职务,成为一个微缩版“林则徐纪念堂”。

后来,吴依伯还出借藏品给各处民俗活动“摆塔”。平时,他也很留意收集可供“摆塔”的物件,成套的历史人物陶塑、年画屏风、各族人偶等,都是他非常珍爱的藏品。“这个民俗既热闹又有趣,还有步步高升、生活节节高的美好寓意”。在吴依伯的影响下,他的几位亲友也开始在家中“摆塔”。

感谢林先生提供线索,奖励50元。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