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4版:莆田新闻/社区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织女虽手巧 无奈花落去
泗华桥将成绿道 届时禁止车辆经行
周五上午10点等您前来博饼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9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织女虽手巧 无奈花落去
荔城区拱辰街道西洙村渔网纺织业,曾辉煌一时,现在日渐式微
工人根据订单要求的宽度和密度将纬线织制在一起
工人将织好的渔网按规格卷成一捆
织网的机杼已经老旧
 

N本报记者 陈小芳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老式织布机一字排开,数十条丝线紧悬其间,倾泻如帘、密如雨丝。十来名“织女”坐在各自的机器旁,有的飞梭织布,有的搭线引线。伴随着紧张又有序的操作,一条条经纬分明、精致的渔网从机器中“涌”出。但这样的美景,或将成为历史。荔城区拱辰街道西洙村以织网闻名,可曾经声名鹊起的渔网织产业正逐渐走向没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家家户户织渔网,如今只剩下5家渔网厂,即使如此,这里还是全市渔网厂最密集的村庄。

拉丝结“经纬”

“嘁切嘁切”的声音,让初到厂房的人直呼受不了。直到晚上9点半放工时,运转一天的织布机才停歇下来。因离家较远,多数“织女”收工后在宿舍匆匆入睡,准备第二天早起。

渔网的原料是颗粒状的聚乙烯。生产的第一个步骤俗称“拉丝”,即用100℃的高温将颗粒原料溶解后拉成丝,迅速冷却缠绕成卷。之后,根据客户订单要求的渔网宽度,将丝线交叉卷成约150公斤重的“盘头”,即之后程序上的“经线”,这个过程叫做“加布”。“盘头”被放上织布机,等待纬线的穿入。

溶解而来的丝线,一部分用于制作经线“盘头”,另一部分“分纬”做纬线。成卷的丝线穿在机器上,拉出60个线头挂在对面带有圆形铁棍的机器上。负责该工序的胡大姐告诉记者,一卷丝线可以再分成60捆纬线,一捆大约1公斤重。这个工序十分考验眼力,她们要及时发现断掉的丝线并打结重接上。

难敌广东、浙江同行

分纬之后便是“做纬”,每捆纬线可以缠绕成14个纬线锥,这个工序是最容易受伤的。“织女”们在换放空锥时,没有暂时关闭运转的机器,手指离转动的圆轮大概只有1厘米。正在换锥的庄女士告诉记者,以她们的速度,一天可以做出上千个纬线锥,“动作不熟练的话,手指很容易被卷入,村中此前出现过几例事故,手指骨头都被切断”。

“织布”则是所有工序中最吵的,附耳也得用喊。卢氏姐妹二人负责织布,每人照管三台机器,不断地给机器换梭。因为太吵,相隔不到2米的两姐妹几乎不交流,只是盯着没停过的织布机。姐姐卢秋治告诉记者,一台机器一天运转14个小时,能织出一卷150公斤的渔网。

渔网厂老板吴福林告诉记者,因为原料昂贵,只能根据订单织造渔网,一般不会库存。渔网论斤卖,一年可以卖出80~100吨。厂里的“织女”看似年轻,但最少的都有十几年工龄。因为传承上断层,村中仅剩的5家渔网厂中,年轻的“织女”已经是行业内掌握技术的“老”工人了。

近几年,广东、浙江等地的渔网织造逐渐雄起,因为成本较低,价格比西洙村低了10%。在这样的冲击下,西洙村的渔网销量一落千丈。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