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影像/城市表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百年老宅 最后一个中秋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9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老宅 最后一个中秋

这是第一次四代同堂一起合影
中秋佳节,刘阿婆和儿媳张罗了一桌好菜,祭拜祖先
刘阿婆经常带着曾孙女去家旁的星安桥,那里有着四代人共同的记忆
老宅最后的中秋节,幸福、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N本报记者 何旌 黄启鹏 实习生 黄杰敏 徐秋媛 文/图

又是一年月圆时。住在福州上下杭星安桥畔83岁的刘阿婆,守着百年老宅,安享四世同堂。而因为此地拆迁的临近,昨日的中秋,成为了她和家人在老宅里度过的最后一次中秋节。

星安桥巷18号。若没有祖辈承载的几代记忆,此处多为砖木结构的老宅,与其他福州老木屋并无太多差别,外表残破,岁月沉积。但阿婆家世代居住在这里,有上百年了,上世纪初,阿婆的父母在这儿靠着制作蚊香养家,父母在宅子里离去,而阿婆的童年、婚嫁、生子也都在这宅子中,她的儿子、孙子也在此成家。

如今,一直和阿婆住在老宅里的小儿子快60岁了,孙子也上了30岁,曾孙女7岁。他们是这一带唯一四世同堂的家庭,也是邻里们称道的和睦之家。

解放后,阿婆曾做过原星安居委会的两任主任,是个党员。记忆里幼时的老福州很苦,阿婆说,解放前,闽江一发洪水就淹了宅子一半高,吃睡都难以保障。附近的邻里大都做些苦力活,打铁、劈木材……

但记忆里也有抹不去的美好。六七岁时,她和伙伴们常在星安桥上玩耍,踢毽子、跳绳,星安河水清澈见底,小鱼、蚬子、田螺伸手可捉。星安河畔的张真君祖殿,还能看见独特的水文景观——“潮水两头涨”。

桥仍在,月仍明,令阿婆唏嘘的是,当年的伙伴,如今大都已离开人世,星安河变得浑浊,潮水景观也不复存在。

更令她感叹的是,这个中秋以后,他们全家也将搬迁,永远告别他们出生、成长的地方。

昨夜,老宅里最后一次中秋晚餐。

门外,阿婆30多年前栽下的树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庇护着这户人家。夹杂着屋里的香火味和屋外的鞭炮声,阿婆和小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曾孙女围坐在厅堂里,芋泥、太平燕、菜头糕,几道福州小菜,诠释着这一家团圆的一夜。像以往父母告诉自己一样,阿婆对子孙说,“不论在哪里,孩子在身边的地方就是家,子女孝顺、全家健康就是幸福。”

岁月更迭,时间总在改变着些什么,但有些什么,它又从未被改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