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建芳
核心提示
七年前,读小学一年级的王书怡,被父亲王君武接回了家,从此开 始在家上学的日子。如今,她已是读初二的年龄,但再也没有回过学校。和她一起在家上学的,还有小她三岁的弟弟王书恒。他俩的“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亲。
这个家庭来自福建浦城,如今,一家人在浙江金华生活。父亲还开设了一间“私塾”,招收少量孩子。他们用很多家长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不敢尝试的方式,无声地诉说着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也在走着一段未来连他们自己都不可知的旅程。
A远离学校
王君武和妻子当起全职“教师”,一双儿女睡到自然醒才开始上课,有的课一节上一个多小时,有的则十多分钟就结束,完全依“学生”的状态而定。
2006年9月,王君武的女儿在浦城读小学一年级。当时,王君武在浦城办武术培训班,同时开了一家学生托管中心。而在这之前,王君武在厦门一家外企当过车间主管、总经理助理。
他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描述自己:“下过海,经过商,吃过亏,上过当,饱受人生磨难,曾隐居深山,苦参人生真谛。”
“学校最大的问题,就是把90%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成绩上。”王君武告诉记者,在开办学生托管中心时,他就意识到这一问题。他感觉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教育。
他希望自己的一对儿女,不是仅有一张文凭,而是真正地拥有社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2006年,那时候全国都很少听到“在家上学”这个词,当时在上海有一个孟母学堂,被称为“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但一经曝光,就被当地教育部门封杀了。
只有高中文化的王君武,用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勇气,让一双儿女也走上了“在家上学”的路。当时,女儿在上一年级,儿子在读幼儿园。
如今,王君武回忆起当时的“勇举”,没有一丝后悔。因为他办有一个托管中心,别的孩子放学后会到托管中心来,他也不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玩伴。
为了教女儿,他买来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教材。和学校不一样的是,他几乎不给孩子布置作业,重在让孩子理解。他还特地去买了知名早教专家冯德全的书籍,帮助自己找到教育儿女的方法。
和其他孩子一大早都赶着去学校不一样,王君武的两个孩子,“早上睡到自然醒,才开始上课”。每节课也不是固定的45分钟,有的一节课可以上一个多小时,有的则十多分钟就结束,完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定。
到了2008年,王君武把托管中心盘给别人,和妻子全职当起了孩子的“老师”,他负责教国学、武术、行为习惯、思维训练,妻子负责教音乐、美术等。他还给自己的家庭学堂取名“龙凤学堂”。
那时候,他通过网络寻找在家上学的资料,尤其看了大量的美国家庭在家上学的方法。他希望自己的“龙凤学堂”,能集古代私塾和美国现代家庭学校之长于一体,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和自学习惯,开发儿童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对话王君武:“我不是培养神童,只想培养真正的人才”
B北上浙江
在浙江永康,王君武办了“福慧私学”。在这里,武术代替了早操,孩子们天天诵读国学经典,并学习快速识字。
夫妻俩全职教孩子,家庭就没有了收入来源。这让王君武感到了生活的压力。2008年,他开始尝试招收脱离学校体制的学生。
最初收到的两个学生是幼儿园年龄段。2009年,他第一次招到了一名小学生。当时这个孩子已经读五年级,成绩很差,家长慕名而来。这个孩子呆了半年,后来,“家长嫌学费太贵”,孩子重返学校。王君武说,经过这半年的调教,孩子的成绩有了明显好转。
王君武说,自己从来不主动动员家长报名,“这不是一般家长敢尝试的”。
考虑到浦城经济条件不发达,“在家上学”又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浦城可能难有好的发展,2010年元旦过后,王君武选择了北上,前往浙江、上海。
他们最初来到了浙江义乌。听说上海有很多家庭选择在家上学,那年暑假,王君武又去了上海,办了一个幼小衔接的暑假班。但是,他马上发现在上海开班太难了。
“上海房租太贵,那里的人只认牌子。”王君武说。他带着两个孩子当“活广告”,当时儿子已经7岁多,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其他全看过,并且都能看得懂。女儿则在浦城县参加声乐比赛获第二名。然而,上海人不认这些成绩,暑期班招生效果很差。
王君武又回到浙江,这次去了永康。他租场所办了一个“幼儿园”,取名“福慧私学”,面积有350平方米。当然,幼儿园是“非法的”,因为没有取得任何办学许可。
在永康的三年里,王君武累计招了五六十个孩子。他教孩子们快速识字。对于过早让孩子识字,很多学前专家都持否定观点。不过,王君武认为,早些识字对孩子并没有坏处,“古今中外很多大家,不都是很小的时候就会认很多字,看很多书吗?”
在他这个“幼儿园私塾”里,武术代替了早操,孩子们还天天要诵读国学经典。王君武说,他自创的4~6岁课程,“以国学经典诵读、英文熏陶、思维识字、习惯养成、体魄锻炼和学习能力训练课程为主;艺术熏陶和活动体验课为辅,文武兼修,德学共长”。
C灰色“私塾”
5个6岁以上的孩子混龄上课,晨起练武、读经,英语课由王君武的女儿教,还有王君武自创的“思维课”。
在永康,王君武的“幼儿园私塾”一直招不到理想的老师。考虑到浙江师范大学就在金华,可以招大学生当兼职老师,去年,王君武就开始盘算着去金华。
而更直接的理由是,女儿已经到了读初二的年龄,她得开始接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而这些王君武教不了,他必须尽快帮女儿找到老师。
今年上半年,王君武带着两个孩子到浙江师范大学旁听大学课程。“古代汉语这些课程,他们全都听得懂。”王君武自豪地说。孩子们还听了一些英语课,但大多时候听不懂。在家上学的过程中,两个孩子的英语主要是通过“电脑老师”教的。
现在,王君武一家已搬到了金华。包括自己的一对儿女在内,他手上有12名学生。其中,6岁以上的5人,最大的13岁,有2人,一个是他女儿,另一个是一名来自山东的男生。这个男生的母亲是山东威海一所公办学校的老师,这名曾把孩子送到全日制私塾读经两年的语文教师,主要是看上了王君武的武术和思维课程。
王君武告诉记者,6岁以上的孩子一天常态化的课程是这样的:5个年龄不一的孩子都在一起上课,早上6:00,孩子们起来跑步、练武术;7:30,吃早餐;8:30,读经课,孩子们自己读一小时《易经》;9:30,英语课,新概念英语教材,由王君武的女儿教;10:30,王君武自创的思维课,自己教。下午的课程是从2点开始的,孩子们会学一些数学、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以及书法、武术等内容。
所谓思维课,王君武解释说,比如,他会放一段央视《今日说法》的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他会随时暂停,让孩子们讨论接下来事件会如何发展;到了打官司的时候,他也会让孩子们讨论这个官司谁赢谁输。
D争议中前行
孩子的未来他有两种设想,一种是自考大专、本科后,再报考研究生;另一种是参加中高考。
在王君武这种近乎疯狂的试验过程中,他不仅遭到来自社会的争议,也受到了亲朋好友的质疑。“他们说我的做法脱离社会实际,孩子情商会有问题,是拿孩子的未来在冒险。”
但王君武却始终坚持认为,自己这么做,恰恰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具有更高的情商。
他举例说,办学堂时也曾想招收一些老师来帮忙。但他发现,很少有符合自己条件的大学生,往往是在大学生手足无措的时候,他女儿会主动站出来帮忙做些事情,比如上课、维持纪律等,只要她会的东西,她都能够教得有模有样,让这些大学生感到汗颜和心服口服。
王君武的女儿和儿子都在一些武术比赛中得过大奖,并在社会上有做义工的经历。日常生活中,买菜、煮饭等更是不在话下。
2011年,王君武的儿女到上海参加才艺比赛,分别表演了声乐、长拳、太极拳、刀、枪、剑、棍等武术套路,一举夺得了当年11月代表上海某学校赴马来西亚比赛的资格。
目前,王君武对孩子的未来有两种设想,一种是不参加中高考,通过自考考大专、本科,再去报考研究生,这样得到的研究生学历,和一路在学校里考上去的研究生学历是一样的;另一种是去参加中高考。
“我并不是在培养神童,我的孩子也不是神童。我只是想培养真正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王君武说,自己会穷极一生去寻找释放孩子潜能、减轻孩子学习负担、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方法。
“他们说我的做法是脱离社会实际,是拿孩子的未来在冒险。但我这么做才是真正地让孩子全面发展,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具有更高的情商。”
——王君武对自己为孩子选择的路非常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