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9月26日—2014年2月23日地点:常青画廊(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工厂)
去年担任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的漳籍著名当代艺术家邱志杰,最近以《坏笑》为名,展出了一批相当有意思的作品。除了他自己的创作,该批作品中还有8张来自漳州的古雕版印件(如图),邱志杰交代了该批印件的来源和文化地缘:
“1990年我还在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就读的时候,曾经发愿抢救家乡的漳州木版年画。为此我深入调查,走访了当地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的几位传承人。那时候,木版年画已经衰落,濒临灭绝。曾经盛极一时的颜氏纸坊后人在镜框厂做雕刻师傅,或以中医为业。我看到的最后一批印版,都是从床底下的一口口麻袋中拖出来的。就在这堆麻袋中,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印版。这些木版看上去是一部欧洲古书的不齐全的雕版,上面的图案荒诞不经,而文字显然是某种拉丁字母。我问颜老先生这些雕版的来历,老人说这是泉州乡下信教的远房亲戚在文革动乱期间偷偷送来的。如今那一脉亲戚已经无人,而这些洋雕版连同漳州年画古版在地下掩埋十几年,又有几成损毁。如果我有兴趣,倒是可以送给我研究把玩,胜于劈柴。我把这些雕版请教专家,获知其上文字为拉丁文,内容大概涉及喜剧如何创造笑声。
2000年我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向大学者翁贝托·艾柯请教,他说他在《玫瑰之名》中提及的亚里士多德论喜剧的《诗论》下卷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可能真的存在,只是年代久远而湮灭了。
查福建泉州地区于元朝初年的皇庆二年(1313年)由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建立主教区,元至正六年(1346年),欧洲大游历家马黎诺里到泉州,记述泉州有方济各会教堂三座。方济各会崇尚热情喜乐,不以喜剧为敌,艾柯在《玫瑰之名》中写到的试图保护该书的威廉就是方济各会修士。故这批雕版应该是早期传教者由意大利带到泉州。细读版上文字内容,我确信它很可能是亚里士多德论喜剧的书流落在中国的一个版本。”
所以,你也可以说,这是800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漳州果实”之一。邱志杰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他还在对20多年前收藏的这批雕版进行陆续修复,最后或许能展出近30件。如有机会,他还希望这批雕版和印件回到福建展出,并为此出一本研究专著。对福建人来说,这个展尤其值得一看。 (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