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1版:慢读/闲逛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邱志杰个展《坏笑》
150件漆画精品亮相全省第六届漆画展
□省图讲座
重阳风筝满乌山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N本报记者 郭大路
重阳风筝满乌山

 

后天重阳节,怎么过?

刚刚开通两周的向莆铁路,今年为福州人提供了最附庸风雅的过法:3个半小时福州到南昌,登滕王阁,读王勃在公元675年重阳节写就的《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像三月三到绍兴玩“曲水流觞”、摹写《兰亭序》,九月九该读《滕王阁序》、吃重阳糕、喝茱萸酒。唐代福建观察使常衮写过《重九谢赐糕酒等状》:“茱萸清酒,常闻旧俗之传。”常衮在福州时,最喜欢带文人写诗作文,这堆人有不少后来就高中进士了。宋代状元黄裳写给福州的诗,有“照万事时惟是道,赏三山处最宜秋”,可见重阳登高,最爱应景的往往是新科进士,这个风俗,高三学生可以有。

明代长乐人谢肇淛在《五杂俎》里记录了福州独有的重阳食俗:“闽省以是日作粽,与端午同。”乾隆版《福州府志》也说,“九日:登高,饮茱萸菊酒,啖栗粽。”可见明清时期,至少有一二百年,福州人重阳节要包粽子吃,还是栗子馅儿的。包粽子的风俗到清代道光年间渐渐消失,当时的福州诗人刘萃奎写的重阳诗里说:“近日乡风犹效古,不尝栗粽只尝糕。”

清代,福州人把重阳节变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秋季风筝节。道光年间,福州学者郭柏苍写的《乌石山志》,就记录了需要几十个人一起放的大型风筝“九连环”,150年前的美国人卢公明写了他在福州看到的盛况:“每年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福州城里城外都可以见到人们登上高地放纸鹞。走在街上,你会看到一群鹞鹰在天上围成一圈的奇异景象,那是有人用一根粗大的绳子同时控制五个或更多的纸鹞。或许你会看到一公里以外的天空上飞起一只巨大的风筝,它是一串多米诺骨牌形状的风筝组合,叫‘骨牌鹞’,每一片骨牌都有四五尺长,十分壮观……到了这一天,总有官员带着一群乡勇守在这个小山上维持治安,如果天气好,这一天会有三四万人登高放风筝。”

已故学者徐天胎回忆,放风筝以乌山最盛,其次为大庙山,参加风筝小组比赛的,基本上是福州青壮男子,福州女不放风筝,她们上山,只为了看热闹。这样的“风筝节”,抗战前就已消失了。但是到1948年,仓山志书《藤山志》还有记录,“重九节,各山头放纸鸢,谓之登高。”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不知今年福州的文化部门有无活动?依我看,别跑南昌了,就办个三天的“重阳风筝节”——古时重阳节是可以从九月初八过到初十的,第一天,请福州老先生在三坊七巷开班授课,写竹枝词,咏重阳诗,写好了奖栗子粽、九重粿;第二天复古乌山风筝,咱们把潍坊比下去如何?第三天持螯赏菊,现开一百大坛泡了茱萸的青红酒,不醉不归,如何?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