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晚年寂寞 一起搭个伴
老人须小心“健康陷阱”
除了敬老 还是孩子登高节
盲婚哑嫁夫唱妇随七十载
海都968111重阳送大礼
为你舞一段夕阳红 锦绣社区欢度“老人节”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盲婚哑嫁夫唱妇随七十载

刘秋官和郑珠英两位老人已经一起携手走过72年的光阴
 

N本报记者 吕蕴岚 关铭荣 实习生 黄文英文/图

本报讯 90岁的刘秋官依伯和88岁的老伴郑珠英都是地道的农民,一直在田里劳作到70岁,才随儿女住到城里。刘秋官读过几年书,郑珠英不识字,两人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生活。要做决定的时候,郑珠英最常说的就是,听老刘安排;刘秋官背负着一家子的生计,时常感到焦虑和窘迫。但在妻子和5个儿女面前,他不敢慌乱,仍要维持着从容淡定的姿态。

两人1942年结婚,连婚龄都“年过古稀”。刘秋官形容自己这段婚姻“盲婚哑嫁(没见过面就结婚),夫唱妇随”,找到老伴是他撞到大运了。

直到掀开盖头两人才见面

刘秋官是长乐郊区人,母亲早逝,父亲没有再娶,他是那个年代极其少见的独生子女。19岁那年,父亲托媒给他娶亲。拜堂后掀开盖头,刘秋官才第一次见到郑珠英,觉得对方“朴实、善良”。

郑珠英是隔壁村的农家女子,是持家的一把好手。刘秋官胃不好,吃不了几口饭就会反呕,郑珠英很心疼。婚后,郑珠英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变着花样给丈夫做饭菜,照顾他少吃多餐,后来,刘秋官的身体慢慢好起来。

做生意频亏本妻子劝他“想开”

为了改善生活,刘秋官几次来福州城内打工或做小本生意。因为缺文化和经验,每次他都赚不到钱,甚至还亏本。最惨的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他卖了两头肥猪,收入数百元,都拿去做电子表的生意,结果别人卷款逃跑。听到这个消息,刘秋官手脚冰凉,郑珠英也忍不住和他吵了架。但后来郑珠英想通了,安慰丈夫说,钱丢了就丢了,安心种田。

常夸奖丈夫知足常乐

刘秋官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脑子灵活。在乡亲们挑粪水施肥的时候,他已经摸索出用生活垃圾沤肥的法子。他的庄稼和蔬果总比别人长得好一些,卖的价格也高些。每次刘秋官拿钱回家,郑珠英都会夸丈夫两句。

刘秋官供5个孩子读书,当时经济困难,有亲友劝说,留两个孩子在家干活。刘秋官询问妻子的意见,郑珠英支持丈夫的决定。5个孩子都读到高中,后来都生活得不错,让辛苦一辈子的父母享福。

跟着儿女旅游几趟,老两口很高兴,“我们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的过去比,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钻石感悟

“老伴为了家里好,听他的没错”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携手走过苦难的婚姻,就像老酒一样,散发出醇香。

主持人:您当年做生意一直不太顺利,担心过妻子离开您吗?

刘秋官:世间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吵架是难免的,但我从没想过我们会分开。当年我为了她和孩子们过好日子,要去尝试一下做生意,但失败了。我很庆幸老伴很宽容,也不攀比,我觉得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很有生活的智慧。

主持人:您凡事都听丈夫的主意,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吃亏?

郑珠英:两个人肯定要以一个人为主拿主意。老伴都是为了家里好,又比我懂文化,我听他的没错。你看,老伴说再苦也要培养孩子念书,现在生活不是过好了吗?我觉得老伴很本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