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吴虹飞(柳州)
“我走进另一件房,这间房子没有窗,只有一扇漆过的门——简直就是个从地板到房顶都是书的黑暗的大洞穴。我拧开灯。这地方太强有力地把文学呈现在你面前。”“它们让整个房间都有力地震动起来,让人晕眩。”修昔底德、塔西佗、奥维德、果戈理、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马基雅维里、但丁、卢梭、拜伦、爱伦·坡、普希金,福克纳……
这是鲍勃·迪伦在其自传《像一块滚石》里对自己书房的描述。不唱歌的时候,他花很多时间呆在这,接受一个和外面世界完全不同的自我教育。这个大学一年级就辍学的人,原本是和精英文化不怎么沾得上边的。但几年前,凭借自己的歌词和诗歌,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整日沉浸在伟大作家和作品之中,似乎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六十年代”和反叛、打破一切规则的青年亚文化和流行音乐文化距离很远。这里充斥的是读书、思考、创作、经年累月的巡回演唱。
在他68岁生日之时,以及在时隔38年之后,他的新专辑《一起经历生活》登上了英国专辑榜冠军。这个纪录,在一两代人里,应该不会有人能打破了。
中国音乐是超女快男的天下,也是中国好声音的天下。大众和电视媒体合谋,塑造玩偶式的流行歌手。
为什么鲍勃会有如此惊人的创作力?从来不曾失去诗人的敏感?是因为他有一个惊人的个人图书馆吗?内地创作缺乏这个由诗歌和文学组成的图书馆,也缺乏一条通畅、合理的音乐审美路径,实际上,这条路径充斥着断裂、岔道、陷阱、高音喇叭和传送带,而真正做创作的人是被忽视的,被埋没的,不被体恤的。于是我们缺乏像鲍勃·迪伦这种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唱歌、巡演、出唱片的音乐家,而当今也没有出现年过五十依旧没消失、没混没赖、没怨没哀,依旧浑身是劲的老歌手。一个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