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阙文龙 黄启鹏 文/图
本报讯 福州仓山区不过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还有大批教堂、洋行、洋房,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泛船浦天主堂在这儿,中国同盟会福建支部旧址在这儿,中国最早的女子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在这儿,还有各式古朴的西洋别墅……
仓山如此多的“洋楼”,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昨日,记者走访老专家,一起来听听这些老洋房的由来。
17个领事馆
“洋楼”,福州人俗称为‘番仔厝’。1840年鸦片战争后,1843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从此,大量洋人进入福州,一座座具有西方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领事馆、洋行、公馆,教堂、医院、学校、私人住宅别墅、跑马场等,这些‘洋楼’主要分布在仓山烟台山一带,如公园路、对湖路、麦园路、乐群路等地。”昨日,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林精华说。林精华已八十一高龄,对仓山“洋楼”
的学术研究有近50年了。
英国人是最早在仓山设领事馆的,随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17个国家在仓山设领事馆。“鼎盛时期,除了领事馆外,仓山还有100多座洋行,以及风格各异的西洋别墅。”仓山区博物馆原馆长潘越说,兴建的“洋楼”主要的木材、石材采用本地产的,一些彩色玻璃、烤地砖等材料是从国外运来的。清末明国初期,许多外国人在仓山经商、生活,一些外国人还到鼓岭建起了避暑别墅。
“洋楼”轶事多
“解放后,英国人撤离福州,英国领事馆成为部队用房,上个世纪80年代,领事馆部分建筑被改建为‘红军园’。”潘越说。
仓山的这些老洋楼,也留下了不少名人足迹和轶事。1928年8月,福州才女林徽因与梁思成留洋学成归国后应聘于东北大学,趁暑假回福州探望其岳母时,曾短暂居住在康山里5号的可园,度过蜜月时光,这也是林徽因一生中仅有一次回故乡的福州之旅。
“在仓前山马厂街11号的忠庐,宋美龄的英文秘书吴淑贞女士曾在这里住过10年,后半生受尽磨难,晚景悲凉。”林精华说,其实仓山的每栋“洋楼”都有个故事。
□建言
尽量留下原住民
同济大学景观系博士生林轶南: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不能跟三坊七巷、上下杭一样连片修复,仓山的老洋房比较分散,分布在烟台山、马厂街、公园路等地,而且每个洋房都有不同建筑风格,要按照修旧如旧,在明确产权后,保留建筑原貌,尽量留下原住民。
勿变成商业街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林精华:仓山200多个有价值的老洋楼,因旧城改造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二,希望这次改造中,能原貌修复这些老洋房,不能变成商业街区。
别修成同一模样
本地知名媒体人周以偌:三坊七巷是明清风格,上下杭有大量民国建筑风格商业会馆,而老仓山则多为西式风格,是殖民地文化。仓山的老洋房曾经比鼓浪屿多很多,希望相关部门不要把这些老洋房修复成同一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