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张颖珍
上午7点,榕城还没苏醒,老严和妻子李阿姨的毛线店就开张了,李阿姨烧水做饭,老严摆货架,五颜六色的毛线被码得整整齐齐。不到8点,就有赶早的依姆前来“报到”,拉出小板凳,伴着阳光与李阿姨一起织起毛衣。
不论夏天冬天,老严的毛线店只要一开门,约10平方的店里,总是坐满了人。如今,伫立在六一南路和排尾路的交叉口附近的这家毛线店,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
老严说,80年代时兴“下海”,妻子原本在百货里卖毛线,两人一盘算,不如自己进货卖。“她爱打毛衣,可以一边当老板一边打毛衣。”没想到,李阿姨的手艺居然成了店里的活招牌,很多顾客专门来跟她学手艺。
“马上就要转凉了,我想给孙子打件毛衣。”林依姆说,商场的太贵,倒不如手织的实在,听说这家毛线店有学打毛衣,她便跟着朋友一块儿来学了。
除了给孙子打毛衣的依姆,店里还不时有年轻姑娘来买毛线拜师,“她们一般是学怎么织围巾,多是给对象的。”老严笑称。现在,老严一家的毛衣仍然是李阿姨一针一线织出来的,“商店里的毛衣时髦,但是家人织的,总比买的暖和些。”
感谢郭小姐拨打本报968111报料,线索费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