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2版:民生/脸谱
3上一版  下一版4
 
80后白领“拼友”1000元穷游西藏
“武松上酒楼”专点福州菜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松上酒楼”专点福州菜
福州八旬翁,因上下杭拆迁搬离故居,却仍回小巷坚守最后评话时光
除了卖书,依伯还会给人唱上一段评话
 

N栏目主持 张颖珍

昨天上午8点,在福州台江龙岭巷19号门前,一尺木板做“讲台”,几篇自编的故事是“教材”,一曲评话响亮唱起。

这是83岁柯在康依伯的“现场秀”,今年,是他讲评话的第23个年头。依伯这辈子最爱的事,就是唱上几段福州评话。为此,60岁退休那年,他在自家门前搭起书摊,卖自编的评话本,遇上“知音”,依伯立马摆开架式先唱上一段。

可如今,依伯的书摊和评话,随着上下杭的改造将要消失,他也要搬进在仓山区的住宅,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龙岭巷自编自唱23年

“坛老参老和鸡老,绍兴玫瑰状元红,糯米木瓜百岁酒,青红行酒绿豆烧……”穿过写有“龙岭顶”的石门,往小巷坡上走20多米,就到柯依伯的小摊。老远就能听到他中气十足的嗓门,唱着自编的《武松上酒楼》。仔细听听,这武松“点”的可都是福州菜。

柯依伯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上世纪50年代,依伯在福州第二造纸厂工作,被工会选中参加了福州评话的培训。“我可有语言天赋哦,学了3个月,《红灯记》、《白毛女》就唱得很溜了。”之后,依伯就常为工友们表演评话,“唱得多了,自己也喜欢了。”柯依伯还喜欢看书,有天他突发奇想,把名著编到福州来,这才有了武松上酒楼,点的都是福州菜这段曲。虽然依伯在龙岭巷里唱得自得其乐,但自家孙子都不会说福州话,评话也没法唱给孩子听,对他来说,也是个遗憾。

小书摊旧时光里觅知音

柯依伯的摊子小,东西却不少,老旧的玉石扳指、旧书旧画、草木盆栽,当然,主要的还是依伯自编的福州评话本。在他的笔下,《三国演义》有了福州评话的快板,而一首《十双老鞋情歌》,则把旧时恋爱故事说得情真意切。

上下杭要拆迁了,4天前,依伯一家搬出了龙岭顶。住上新房的依伯总有些不舍,每天都回到老屋,“早上6点起床,吃完早饭就出门了”。依伯的二媳妇不放心老人独自出门,总要陪他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回老屋摆摊,吃完午饭再回去。

附近的街坊邻居大多搬了新家,龙岭巷里的老店接二连三关了门。昨天,依伯的老屋已经被贴了封条。尽管如此,每当有慕名来与上下杭告别的年轻人,好奇地拿着话本让他唱一段,他仍然来者不拒。唱高兴了,一些老街坊也围过来一块儿唱。陈依姆比柯依伯还大上三岁,马上就要搬离龙岭巷,昨天上午,她拄着拐杖来到依伯的摊前,听依伯唱评话,一站就是半小时。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