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宋晖 文/图
本报讯 上周末(26日、27日)应省文学院、省图书馆之邀,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一连为福州的文学爱好者带来两场文学讲座,其中以解说两位诺奖得主的讲座“莫言和门罗”最为引人关注。到现场听他讲“门罗和莫言”的读者把整个场地塞得满满的,会场坐满了,读者搬把椅子挤在窗口,陈晓明说:“我的中学老师、读研的老师都来了,我没好意思让他们听,觉得太有压力了。”
没有文学艺谋电影一无是处
陈晓明说,文学应该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之中的,在影视取代了文学娱乐功能的视听时代,文学依然值得我们尊敬,“如果没有文学,张艺谋的电影一无是处,邹静之、刘恒如今都是最赚钱的编剧了,但他们在搞编剧之前在文学上是下足了功夫。”
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中国人对文学一直没有自信,而陈晓明则认为,今天的中国文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五个人是站在了巅峰,除了莫言,还有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和张炜,他们的勤奋程度难以想象。
为门罗小说写腰封没拿一分钱
莫言与门罗除了前后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文学形式、手法太不一样,陈晓明甚至用“两个文学极地的对话”来形容。“莫言的作品可以一开始就把故事告诉你,他将暴力写到极致,而门罗却是一直在藏,一直在逃离,你不能忽略她的每一个细节,写到最后才明白她想要表达的;莫言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而门罗写的是落魄潦倒的女人,故事那么细腻、微妙;如果说莫言是把刀,那么门罗则是一枚针,一样的有锋芒……”
陈晓明毫不掩饰对门罗的推崇,“我是最早为门罗的书做广告的,出版社将我的评语打在书的腰封上,我没有收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