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郭大路
这一周少有老节日。热闹的只有湖南耒阳,当地人要在三天后的农历十月初十,做个“蔡伦会”,纪念蔡伦的诞辰——造纸这一行,从前是把蔡伦奉为祖师爷的。
这个日子,对纸业一度繁荣的福建也许同样适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造竹纸》一开篇就说,“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该处记录的造纸工序,第一是在芒种登山砍竹,放入水塘浸泡百日。捞起后加工槌洗,取竹纤维,涂石灰浆,入锅蒸煮八昼夜,再漂洗干净,反复淋石灰水,捣烂,倒入纸槽,最后用抄纸帘一张张抄出白纸,揭出、焙干——算一算,芒种在6月5日前后,造纸的二三十道工序做完到出纸,总得要5个月,这样大致就到了农历十月初十,所以我猜,这位祖师爷,主要是为造纸工人提供慰劳辛苦、聚餐放假理由的。嗯,假日稀缺的今天,各行各业还真都需要个祖师爷。
《天工开物》记载的是明代福建造纸业的发达,其实北宋时,福建已有很明确的产纸记录,比如《三山志》说,“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韧者皆可以造纸。”
藤皮纸和楮皮纸在隋唐已经流行,藤纸结实,但藤生长缓慢,供不上原料;楮皮纸就多一些,当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不少楮皮纸的书画作品,据说唐代冯承素摹写《兰亭序》,用的就是楮皮纸。唐代德元和尚曾为造纸栽种楮树:“修净园,并种香花杂草,沉濯入园,溉灌香水,楮生三载,馥气氤氲……剥楮取衣,浸以沈水,护净造纸,毕岁方成,用以抄《华严经》。”为的是抄经时纸上生香,相当地“高大上”啊。
至于竹纸,《三山志》说,“出古田、宁德、罗源村落间。”宋代黄庭坚写诗:“古田小笺惠我百,应知溪翁能解玉。”说明古田出很精致的纸。另外,“楮纸出连江西乡,薄藤纸出侯官赤岸,厚藤纸出永福辜岭”——这不就是在福州周边县城吗?
到清代,福建也是国内造纸中心之一,郭柏苍的《闽产录异》列出了当时闽产著名的系列扣纸,至今是研究者的必读书。那时闽西北“延建邵汀皆作纸”,一年销售额“数十万金”。GDP很高的。
字纸,是不可以随便糟蹋的。《颜氏家训》说;“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佛教徒也认为,“一切闲文字,皆与藏经同,故自古惜字纸者。”(小时候揣着作业纸上厕所怎么都没有人告诉一声呢?)那么,有字的废纸该怎么办?
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写过150年前福州人的处理办法:“……一种叫做字纸会的社团在这里很流行,每个字纸会都建有自己的字纸炉,雇一两个人每天走街串巷”,字纸会四处赠送字纸篓,把收集的废纸放在大瓦缸里烧成灰,到了时日,会员们拈香奏乐,游行街市,又庄严又热闹地一路护送纸灰到闽江边——福州的字纸是有葬礼的:来自尘世,归于流水。有始有终,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