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陪酒致人死,如此官威该刹】中央狠抓“四风”问题,下面仍不乏顶风违纪者。一些官员热衷吃喝享乐、挥霍公款、显逞官威,连酒桌上也不忘官压一级,甚至闹出人命,此风当狠刹。
观点1
这位副省级干部是谁
央视通报的这起事件,只闻其事,不知是谁。比如致陪酒人死亡的副省级干部是哪一位?“酒桌殉职”的又是谁?如此一笔带过,非常不严肃,都闹出人命来了,还遮遮掩掩干吗?
如果不公布这位副省级干部的姓名,难免会给别的副省级干部带来负面影响,群众会猜到底是哪位副省级干部,指指点点,影响“副省级群体”的名声。
这件事的具体经过也应说明白。比如这是个什么场合,为什么要喝酒,是公务接待还是私人往来。如果不是权力的召唤,没几个人愿意低眉顺眼陪人喝酒。
中央“八项规定”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四风”问题能否得到遏制,关键看能否抓好制度建设。黑龙江这起“陪酒致死”事件,正好是一个现成的反面教材,应将其细节公布,并严处相关人员,以儆效尤。(贡万军)
观点2
喝多少才能喝死陪酒人
古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今有副省级干部饮酒要人陪,喝死陪酒人。有所不同的是,宫中多饿死有些夸张,很少有人因为保持身材而主动饿死,毕竟楚王喜欢的不是死人的细腰。而这位副省级干部让人陪喝酒,着实要了人命。更大的不同还在于,是在中央狠抓“四风”问题的背景下致陪酒人死亡的。
根据日常经验,副省级干部喝酒一般不会是一个人陪。而且,陪酒一方也会挑酒性好的人陪酒。众多能喝的人在一起喝酒,喝死陪酒人,得喝多少酒?副省级干部有人陪着喝酒,想必不会因为假酒或酒太低端要人命。那么,这一餐酒要花多少钱?同样值得重视。还有,这位副省级干部平时是不是经常喝酒要人陪?
当前,干部要管好自己的嘴,从酒桌文化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制度的笼子关住权力,不留口子。越是高官,越要自觉接受约束,也越要加强监管。
(倪恒虎)
观点3
“降级”难除“陪酒死”
留党察看一年,一年后,可能继续逍遥;降级处分,用不了多久,可能悄然升迁。“查看与降级”难有震慑作用,难除“陪酒死”。
这起“陪酒死”,是顶风违纪,是明知故犯,是不拿制度法规当回事。这样的副省级官员,思想已变质,作风很恶劣,已经不适合做人民公仆。
我们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何谓严?就是对于顶风违纪者一惩到底,不留余地。 (殷建光)
□来论
“级别不够”折射认权不认法
N禾刀
日前,武汉市经济普查员危芳和代艳华在武汉一央企吃到一枚硬钉子。该公司李姓负责人还没等她们把话说完,立马打断,“我们不搞经济普查,你们也没资格普查我们。”并表示,“我们是铁路局的公司,是央企,你们街道级别不够。”(11月10日《长江日报》)
开展经济普查活动有政策支撑,普查员也和颜悦色地作出了解释,可还是无法赢得这家央企的理解和支持。一句“级别不够”折射的不仅是这家央企对相关政策的傲慢无视,还暴露出其骨子里深藏着“认权不认法(理)”的荒谬逻辑。
“认权不认法(理)”,简而言之,便是更看重上级的管理权限,对于地方的合法合理正当的管理要求则冷漠以对。虽然地方也是一级政府,理论上具备一级管理的职责权限,但相较于这些戴着种种大帽的特殊对象,要么只能想方设法搬出更高级别领导,以实现级别对等,要么只能忍气吞声,任其喜好。
“认权不认法(理)”现象与历史体制有着较深的渊源,真正有效的解决思路或在于,让各种权力广泛接受社会公开和平等的监督约束,并形成扎实有效的社会影响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