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福州教院四附小掀起“课程风暴”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1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州教院四附小掀起“课程风暴”
每周三下午,40多门校本课程一起开课,全校学生可自由选择
五年级的余婧在话剧课上表演给宝宝喂奶
象棋课上,同桌间展开对弈
操场上,孩子们在上篮球课
 

N本报记者 李建芳/文 包华/图

核心提示 11岁的余婧,一直以来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但自从这个学期她接触到学校开设的校本话剧课后,她开始对当演员着迷。

在上周三的话剧课上,余婧表演了一段“母亲抱儿喂奶”的场景,演得惟妙惟肖。为了演好这一段,她特地到婶婶家观察,因为婶婶家有一个小弟弟,她甚至还亲自上阵喂弟弟喝奶。

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像余婧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为每周三下午的校本课程而疯狂。

编外老师带来的“话剧课”

“孩子们,请跟随音乐,想象自己是一粒种子,现在种子开始发芽……”上周三下午,在教院四附小一间教室里,20名孩子席地而坐,悠扬的音乐声中,他们的身体开始舒展,一颗颗“种子”发芽、长大……

授课者名叫王芳,原是一所公办幼儿园的老师,怀着对表演的热爱,毅然辞职,去上海戏剧学校学习话剧和导演。这个学期开始,她被邀请到了教院四附小,当起了“编外老师”,给孩子上“话剧课”。

“前几节课都在教基本功,给孩子们进行想象力、物体感触的训练。”王芳告诉记者,这次上课前,她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表演作业——去观察一个人,并且把这个人的生活场景不借助任何道具地表演出来,然后请其他同学猜猜看,你演的是什么。

五年级的余婧表演了她婶婶给表弟喂奶的场景。因为演得太逼真,同学们都猜出了她演的是什么。

其实,余婧差点没报上话剧班。当老师让全班同学自愿报名两个兴趣小组时,她回家问妈妈要报什么,妈妈问:“有奥数和英语吗?”听说没有,妈妈才同意她报了话剧班。现在,她两眼放光地告诉记者,“话剧班太好玩了,我越上越喜欢,每周最盼望的就是周三下午的到来。”

上自己爱上的课孩子们更活跃了

在教院四附小教学楼二楼、三楼的走廊里,挂着许多纸制手袋,上面画着国画、动漫、童画等。而在楼梯口,还挂着几件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古代服饰。

这些手袋和服饰,全部是各类美术班的孩子画的,为了让孩子们学美术后有一个展示的空间,美术老师从网上买来400只空白手袋,然后让孩子们在手袋上作画。

校长林莘还打算把这些手

袋标上绘画者姓名,作为学校礼物送给来四附小参观的嘉宾,“不仅礼物有深意,也激发了孩子画画的热情”。

美术老师林锦春在每周三下午的“校本课程日”中开了一个国画班——“汉墨丹青班”,带了20个学生。他告诉记者,正常班级里的美术课,和周三下午校本课程里的美术课,“状态完全不一样”,后者更积极、更活跃,因为孩子们全部都热爱画画。

40多门校本课程让全校学生过足瘾

从本学期初开始,教院四附小拿出每周三整个下午的时间段,全部上校本课程,全校学生都可以自由选课,如果某个班报的人多了,超出设定的开班人数,则可以由老师进行适当挑选。

余婧所上的话剧课,被学校称为“精英特长班”,这类班全部由学校外聘的专业人员来开课,还包括武术、跆拳道、舞蹈、管乐、国画等。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层面的班,一类是本校体、音、美老师开设的兴趣班,另一类则是由福建师大、福建幼高专、福州教育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开设的兴趣班。三类师资组成的校本课程,总共有40多门,开放给孩子们自由选择,有的班级里一到六年级学生都有。

学校把这些校本课程归结成四个字:“龙”课程(传统文化、国学类课程)、“榕”课程(福州本土文化)、“荣”课程(体育和艺术类课程)以及“融”课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

对话四附小校长林莘:让孩子在最好时机,得到最好教育

记者:学校从什么时候开始启动这样的课程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林莘:从上学期就开始酝酿,这个学期正式开始实施。校本课程的授课者,主力还是本校的体、音、美老师,我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

除了校本课程,我们还调整了课时,有20分钟的微课时、30分钟的小课时、40分钟的正常课时、60分钟的长课时。每周三下午的校本课程,就全部是一节60分钟的长课时。“微课时”则出现在每周一、二、四、五的上午,取消早读,学生到校后直接进入早锻炼时间,早操结束后进入微课时,有语、数、英的拓展和延伸内容,也会上一些文明礼仪、安全教育等内容。30分钟的小课时,主要是为了补足正常教学进度,在周三这一天,把上午的三节课调整为四节课,每节课30分钟,这样孩子们在校时间不变,但多上了一节课。

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在语、数、英老师中开展“微课程”,每名老师可根据自己所擅长的并且对学生发展有利的,申请开一门“微课程”,每门课10个课时,到时候也是全校学生自由选课。

记者: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改革?

林莘:启动前,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开会,讨论各种细节,说实话我一直都提心吊胆。但我内心对于要做这件事却出乎寻常地坚持,我想让孩子们在最好的时机,得到最好的教育,改变小学阶段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模式,给孩子提供更多元的、开放的、动手实践的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这样的兴趣和特长一定可以陪伴孩子终生,并奠定他们一生的发展基础。

记者:推行过程中遇到哪些阻力?

答:阻力主要来自经费和老师负担两个方面。外聘的专业人员,我们全部从教研经费中开支,目前这些编外老师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报酬,而学生则全部免费。另外,要开设这些校本课程,需要老师重新备课,还要面对完全混龄的班级,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可想而知。

我们所推行的“校本课程”改革,可能在其他学校看来很难借鉴和推广。但如果今后教育部门能给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那么学校也一定乐于尝试,做更多的探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