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继“名校长培养名单”、“第一批骨干校长培养名单”之后,省教育厅又公布了我省第二批中小学骨干校长培养名单。今起,本报《教育周刊》将陆续刊发第二批骨干校长访谈,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办学故事,传播他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N本报记者 李建芳
2013年9月,福州十九中的校园里,涌进来1116名初一学生。在福州中学的历史上,这是首次出现“千人年段”。
这是一所仅有初中部的学校,但它的班级规模达到了54个班,不亚于其他有高中部的大校。管理这样一所大校有什么诀窍?校长林远达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副对联,“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他一直在参悟这句话,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
他解释说,“在高处立”是指要有高远的眼光,“着平处坐”是说要脚踏实地做事情,“向阔处行”是让人要心胸开阔,善于变通;“存上等心”是指要做一名德行高尚的人,要自律,“结中等缘”是不搞亲疏有别,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与人特别亲密,而“享下等福”就是要吃苦,享受辛苦工作带来的乐趣。
“对人的管理,说到底是心的管理”
1997年,林远达在从教第十六个年头时,开始走上管理岗位。他从福州十八中一名数学老师,到杨桥中学挂职校长助理。两年后,他回到十八中,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我是老师出身,太清楚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校领导,又喜欢什么样的校领导。”林远达说,老师需要的是一碗水端平、为人正直公正、心中装着老师的校领导。“对人的管理,说到底是心的管理。”
林远达认为,校长也只是岗位分工而已,只有你身先士卒,让老师心服口服,你的管理才能成功。
所以,在很多老师眼里,林远达几乎没有什么架子。他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官。他现在还带着一个班的数学课,在数学集备组里,他就和集备组长说,“我现在听你的”。虽然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事务,但他在教学上也不敢松懈,“教学上都比不过,如何又能让老师服你?”
“教学不是搞花瓶,要真抓实干”
来到十九中后,林远达发现,十九中生源太多了,而且每年都在递增,如何让老师既能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又享受工作的乐趣?他想到了集备组捆绑管理和积分量化管理的方法。
集备组捆绑管理一开始也遇到了阻力,有少数教学优秀的老师不太认可,认为这是一种大锅饭。但林远达思前想后,还是认定要这样做。“教学不是搞花瓶,一定要真抓实干。只有整个集备组成长起来,才能促进十九中的发展。”
而积分量化管理,则是考虑到了每个班的生源差别,在考核时不仅注意横向对比,而且更关注纵向对比。“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把班教坏,只是方法、经验和理念上的差异。”林远达认为,通过积分量化管理,让老师和自己比,而不单是和别人比,比出自信,这对老师们的成长更有帮助。
“看成绩,但又不唯成绩”
对于初中校来说,中考永远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中考之间,如何能取得平衡?林远达说:“要做到看重成绩,但又不唯成绩。”
看重成绩,就是在平时抓好教学工作,始终不松懈。如何“不唯成绩”?林远达举了个小例子:有的老师非常敬业,往往到了下午放学时间,还主动把学生留下来再教。对于这样的行为,林远达选择了善意的反对和提醒,反对老师通过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提高成绩。久而久之,老师们都遵循正常的作息时间,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成人,让更多孩子成才”,这是十九中的办学目标。林远达坚持多开一些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比如阅读课、花卉课、小发明创造课等课程,以及爱心社、摄影社、记者团等社团。他认为,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我们只有部颁课程,在学业上没有优势的孩子就无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只有多开设一些校本课程,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收获快乐。
如今,与共和国同龄的福州十九中,将与福州三中合并办学,成为三中初中部。未来对福州十九中而言,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对林远达来说,身上也负有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