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陈琨 周锡银 肖春道 文/图
关注理由
“泥浆排入浦下河”一事经本报独家报道后(详见昨日A06版),昨日,福州市建委、水务管网维护公司调查人员以及本报记者,沿着排泥浆的雨水管道,接连打开9个窨井盖,最终锁定排污工地——福建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工地,但施工方福建省中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陈奋月否认浦下河泥浆来自该工地。
市建委内河处负责人说,省科技馆新馆施工方——福建省中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虽然已经过建委排水审批,但并未按要求建设蓄水池,市建委将对其进行罚款。
昨日,浦下河又出现不少死鱼。对此,市建委内河处负责人说,死鱼可能是浦下河和闽江之间的水闸开闸时,由于涨潮,鱼被冲入浦下河,因浦下河水质比闽江差,导致鱼儿死亡。
泥浆入河情况依旧未改善
昨日上午,福州市建委内河处、公用处,福州水务管网维护公司调查人员以及本报记者,来到仓山浦下河,记者看到,泥浆排入的情况并没有改善。
调查人员确认排污的是雨水管,便顺着管道挖开位于南江滨西大道上距离排污口十几米远的1号雨水井盖,井内臭气熏天,黄泥水中有不少死鱼。调查人员挖开旁边2号和3号两个雨水井盖,并未在井内发现异常。之后,调查人员又来到马路对面,打开4号雨水井盖,这里面黄泥水水流很急,调查人员发现,井内的黄泥水是自北往南流。调查人员又打开浦下洲路人行道上的5号和6号雨水井盖,发现井内水很浑浊,但不能判断黄泥水的流向。
调查人员随后打开浦下洲路绿化带上的7号井盖,发现井内流动着黄泥水。而在附近8号井盖内,调查人员发现黄泥水是从东面流出,这个方向的旁边就是“福建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工地。
为确认黄泥水源头,调查人员又打开上游的9号井盖,发现一切正常。调查人员说,如此可确认,黄泥水是从“福建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工地流出的。
施工场地内黄泥水直排雨水井
记者随调查人员进入“福建省科技馆新馆”工地,工地内正在抽水。记者看到,刚抽上来的水并不污浊,但排水沟有几十米长,沟内积着一层厚厚的黄泥垢,稍一搅动,就成了浑浊的黄泥水。
调查人员说,这些黄泥水掺杂着黄泥,通过沟渠直接排进工地内的雨水井。工地内的雨水井和工地外的8号雨水井相通,于是黄泥水就顺着雨水管道排入浦下河。这些黄泥水不仅会污染内河,排放多了,黄泥积累在雨水管内,还可能堵塞雨水管。
但对于将黄泥水直排浦下河一事,负责现场施工的福建省中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奋月说:“绝对不是我们的工地流出的,我们这里都是清水。”
记者问,是否知道工地水一定要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才能排出的规定?陈奋月称,不管建委怎么要求,那是建委的事情。
记者在工地内,没有看到沉淀工地水的沉淀池。
“他们虽然有排放许可证,但没有按要求排放。”福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现场情况看,省科技馆新馆的施工方并没有按要求建立沉淀池,让工地水沉淀后再排放,“我们将会对施工方负责人做笔录”。该负责人表示,施工方没有按规定排放,他们将按照相关规定对施工单位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