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南方周末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近日被举报,举报者是他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本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
学生公开举报导师,而且举报的对象是院士,这在学术界还是头一回。
举报者:老师抄袭“师爷”
1999年,31岁的王宇澄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200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宇澄曾兼任王正敏的秘书。王宇澄提供给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违规学术成果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也即王宇澄的“师爷”UgoFisch教授。
据称,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出版于1989年。这本专著中,有一百多幅关于如何实施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Ugo Fisch教授的两本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耳显微外科》一书中,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未提及这两本书。
2003年,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王宇澄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炉过程,他说:“那本书中三百多幅图,两百多幅都是抄袭。数十幅图片都是我按照王正敏的指示从其他书籍上抠下来的,英文的说明就翻译为中文,后来成书中并没有注明这些图片的来源。”
王宇澄称,2005年前后,他发现王正敏为当选院士“凑”论文数目。其做法之一,便是将《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
出了大力气自称被抛弃
除了帮导师出版专著,王宇澄还帮导师王正敏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沟通关系。王宇澄说,他有亲属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也曾帮助联系院士推荐人。
王宇澄的父亲王惠告诉记者,作为王正敏秘书的三年,儿子基本上都是早上7点起床,常常到深夜一两点才休息。2004年12月17日,正是申报院士材料准备的紧张阶段,王宇澄在工作中晕倒,导致左门牙跌断,下唇被洞穿,缝了三针。
2005年12月,王正敏顺利当选中科院院士。“我帮他申请上了院士,他却抛弃了我。”王宇澄称,2006年春节过后,“他主动找到我谈话,说外面有人说我们搞小集团,以后你不要到我这里来了”。
王宇澄说,2006年他本就应该提副教授,但等到第二年才评上。之后有人提醒他,就是因为他的导师王正敏不支持。之后,王宇澄接连遭遇挫折。他认为,正是自己的导师在故意为难自己。
2012年1月12日,王宇澄带着他搜集的“证据”去见导师,希望王正敏不再为难他。“谈完之后,我就被赶去门诊了。”王宇澄说。
复旦调查:仅是“不规范”
2012年2月,王宇澄向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交了举报材料。
2013年8月19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出具了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王正敏不存在造假行为,仅仅是“不规范”而已。
不过,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报告认定了王正敏“一稿多投”及在自己学生的论文上署自己名字,并且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的情况;同时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有“不实事求是”的行为。
当事人:没什么好说的
“这根本就是诬告诬陷。”本月12日,记者拨通了王正敏院士的电话,他说,关于举报一事复旦大学与中科院都已有调查结论,自己不便多言。对于被学生王宇澄举报的尴尬,他说自己作为导师,“对这种人没什么好说的”。
同门:都是鸡毛蒜皮
王正敏院士的另一位学生刘政(化名)用了“鸡毛蒜皮”来形容王宇澄的举报。“举报的是八几年很老的书了,那个年代知识产权概念很淡薄,科学界出书都东抄一段西抄一段。”
刘政认为评选院士后的“回报问题”是师徒反目的原因:“王宇澄希望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职位,但按照实力来说拿不到,被拒绝。”
评院士,学术造假零容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院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院士是一种终身荣誉,对待学术造假是零容忍的,就连瑕疵也容忍不了。在增选院士的过程中,推荐单位和被推荐人必须对自己提供的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一旦发现任何形式的造假都会被警告,严重的话会取消推荐单位的下一次推荐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告诉记者,在候选院士的过程中,如果候选人有任何形式的造假被发现,必然会落选。2005年中科院增选院士时,一位候选人就仅仅因为论文署名排序问题而落选。
王宇澄(左)曾是王正敏的学生与秘书。学生认为自己在导师评选院士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却未获回报。师徒最终反目 (建隆/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