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厦大身残博士“找工难”咋破
微言1+1
因言获罪?
夸大“坏老太”无益社会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厦大身残博士“找工难”咋破

 

N周德庆

近年来,就业歧视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挑户籍、挑学校、挑性别,乃至挑属相、星座、父母……用人单位的取材标准五花八门,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或无奈伤心。这背后,有社会对公平就业的期待,也有对“拼爹”、“拼关系”等潜规则的痛恨。

应该说,用人单位有些招聘条件是正常的人才竞争需要,例如招收研发人员一般会有学历要求,但也有些招聘条件是出于无知或偏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歧视。本报报道的小黄,是名校博士毕业生(厦门大学社会保障学博士),学术成绩优于多数同学(有5篇论文被收入CSSCI),就连在身体素质方面,也不输于常人。他要在高校任教,或在科研机构做学术,按说没什么问题。可是,用人单位不是直接拒绝,就是“正在研究,还请耐心等待”,因为他“左脊柱侧弯”。

小黄以在街头练摊的“个人秀”方式,呼吁用人单位平等对待残疾人。从报道后本报收到的反馈信息看,有超过20家的民企和外企有强烈的求才意向,只有1家国企表示想和小黄先沟通一下。

这其中,市场化程度的微妙区别值得关注。民企和外企市场化程度高,凭能力吃寒门学子苦读二十载,原想可以春风得意了,却因先天驼背、所学专业就业面较窄等因素,屡屡被用人单位婉拒。连日来,本报对“厦大残疾博士毕业生小黄求职屡遭碰壁”一事的独家报道,引起了不少读者和网友的关注(详见本报11月22日A09版和11月23日A01版报道)。

饭,高校和国企似乎稍后一步。小黄要“找工”,就业歧视要消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高度市场化的用人市场,让各种干扰因素走开。

当然,就业歧视的消除仍然很需要国家和部门的行动,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言,“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