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李帅 林新榕 孔瑜 实习生 李宗尧
上周六下午,在本报记者的组织下,12位幸运读者抵达洪塘古渡口。坐摆渡、唱古民谣、游金山寺、赏夕阳……这些活动,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都是首次体验,读者陈老先生忍不住竖起拇指头,“丫好!”
拉纤绳摆渡不一样的体验
到了洪塘古渡口,金山寺就在对岸。一条纤绳,连着洪塘古渡口与寺庙,摆渡公老林站在船上,用力拉动纤绳,渡船缓缓向金山寺靠近。李先生坐在渡船上,显得很兴奋,“第一次来金山寺,也是第一次体验摆渡,和电视里看到的一点都不一样”。
老渡口原本有石桥和金山寺相通,但石桥在明万历四十三年被洪水冲毁,所以老渡口就有了专门的摆渡船上金山寺。老林在金山寺拉纤绳摆渡已有四五年时间,读者们对摆渡公的水上生活非常好奇。
老林说,他在岸上有房子,但他多数时间生活在金山寺渡口边的一艘船屋里。只要有人要摆渡,他马上就去拉船,有时吃饭都只是随意扒几口。晚上闲下来时,他就在船屋上做饭,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看电视新闻。
很多读者都羡慕老林这样简单的生活,老林打趣道:“你们住个两三天估计就会待不住了,这里的生活基本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模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寺“导游”教唱福州老民谣
“月光光,照洪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这首名为《月光光》的歌谣,早在唐朝初期就流行于福州洪塘乡一带,是福州地区最早的一首歌谣。活动现场,金山寺的义务导游王国忠老先生用福州话教读者们念唱,一些读者虽然不是福州人,但也认真地跟着轻声哼。
林先生告诉主持人,他没来过金山寺,一直都好奇这么小的寺庙为何这么有名气。到了寺里,他才觉得确实是“名副其实”——高耸的石塔,窗户上精美的木雕,墙壁也布满壁画,处处都显示出古朴与历史感。
爱好摄影的兰先生,趁着日落西山,抓到了不少好镜头。参加活动的福建楹联学会副会长高秋霖告诉大家,金山寺所处河流退潮时,水底的蚬就会显露出来。金黄色的黄蚬,在夕阳照射下变得金光闪闪,像一颗颗金珠在水浪中互相映衬,特别漂亮。
当日,每位读者还得到了一份神秘礼物——诗人、书法家萧闽森的一幅书法作品。萧闽森是这次活动的特约嘉宾,他专门带来了十首诗,还在现场挥毫泼墨,都是吟咏洪塘古渡口和金山寺的作品。
带着儿子来参加活动的王女士说,想趁着这次活动让儿子接受一下福州文化的熏陶。读者陈老先生告诉记者,走古迹,观古建筑,了解老福州,这种活动真的很有意义,以后如果还有,他一定还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