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1日,《福州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即将实施,福州,要加大护河力度。这两年,河水渐清,两岸见绿,20公里的木栈道,让越来越多的福州人逗留在古老的河边,入夜,城市的灯火照亮了河水,长长的榕须飘拂在水面,福州真美。可是,你认得这条河吗?
你走过的河,你知道它的来处吗?知道它的名字、长相、家世,知道它辉映过的老建筑吗?知道若干年前河边存在的生活吗?
了解一条河,才真正懂得爱护她。《认得一条河》今日开栏。周末,请沿着一条河慢慢走到源头,看几处桥梁,找老人闲谈,寻志书细查,然后,写稿给“慢读”。
N卢美松(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但凡福州人,言及城内外河流,必称安泰河、晋安河、白马河。而我,却独独钟情于琼东河。这条河,与晋安河几乎平行,历史上它对于会城之重要性,该是远胜于晋安、白马两河,人们却似乎不大理会它。而今连以它命名的琼水小学、琼河新村和琼东路均已不复存在,所以琼水河名也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河水无言,无奈地接受这世事沧桑,默默流淌,终古如斯。跨河的高升桥(高桥)、古仙桥、澳桥因水成事,早已远近知名,这桥下的长流,与我关系最大的,便是半世纪前从蒙学、小学到初中最初八九年读书生涯中的书斋与学校。
壹
家在琼东柳宅村
我家本在水部门外、离琼水河不远的柳宅村(编者注:今为柳宅巷,五一路金润大厦后)。这是一处紧倚城池的乡土,与它相邻的村庄也有着同样优美的名字,如荷宅、莲宅和泮洋。自古及今,郡城东郊外原是一片沃土,千顷良田,“翠浪吞平野”;数口陂塘,明镜映鱼鸟。明代徐熥《冶城怀古》诗有句曰:“四野桑麻八闽都,千村灯火万人家”,描写的正是这种景象。林纾家居莲宅村,也傍琼水河。他曾描绘:“琼河本居水部门外,水木明瑟,万绿上下,清池平畴,河水澌澌”,极状河水两岸的美景。更有诗句描述河居生活的惬意:“莲塘有客作田居,临水垂杨画不如”。清学者郑开极也有《琼河看莲》:“远树晴烟一望收,柳阴林立控骅骝。红蕖片片流香影,不逐东风到御沟”。“柳阴”、“远树”之句,似也隐含我家所居柳宅命名之由。
我家所在的柳宅村,与莲宅、荷宅两村田畴相毗,水流相通。家居柳宅横巷,原属王姓家族的老宅院,四座连排木屋,已分住王、陈、卢、郑四家。出院墙门西行,穿过委巷曲衕及两口池塘边,步行不过数百米,便到琼河东岸的象桥边,越过象桥,河西便是南北长街琼东路,如今已被宽阔的五一路所取代。
肆
琼东河边,私塾三迁
私塾生活虽不过两年,却有过“三迁”:一迁是因为福州发大水,琼水河泛滥,临河的这座古宅水深没膝,授课的厅堂是呆不住了,便迁到此宅背后的一位职业道士家。不久,又迁往离此不远而仍近琼水河的所在。
新的书塾地,在柳宅境前的河墘巷内,是福州知名的“孝记”老虾油厂作坊旁的空屋内。屋前的大埕中,露天排列整齐的虾油发酵缸不下百余个,日嗅月闻,令我此后二十多年中,鼻孔中似乎老是充盈着虾油的浓香味,挥之不去。来这里读书的小孩,大点的已开读《大学》、《中庸》。
最后一次搬迁似乎只在几个月之后,在柳宅境后的后巷地。这是一所多家共住的大宅院,外面围着高大的土墙,须登上五六级石阶才能进大门。我们的书斋安在林姓老伯的高台堂屋中,堂屋背后临靠一口大池塘,池塘对面便是“孝记”张老板的家和另一处虾油酱菜作坊。林老伯家的姐弟俩也成了我们的同学。这一阶段上学虽只是我后来读书生活的破题,却似乎在冥冥之中启导我未来的读书的取向。因为这毕竟是我人生识字的起步,受教的初阶,也算是我喜爱并执著于文史的滥觞。日后我时时忆起这“私塾三迁”的蒙学经历,实都与琼水河相关。福州故老早有水脉关乎文运的说法,我想,自己或许也是其中的受惠者。
贰
老象桥比龙华天桥更壮观
上世纪70年代初,象桥因修建古田路而消失。象桥的原址,大约就在今天龙华天桥的位置上。我于1944年出生,在童年记忆里,这是一座大石桥,高高横跨琼东河上,要上十几级大石阶才能登上桥顶。桥面并排列着五六块大条石,条石长度约20米,厚度在20厘米以上,估计每块条石的重量应有几十吨。桥面的宽度不亚于龙华天桥,石梁桥上还建有高大宏敞的廊屋,比龙华天桥壮观。行人通过的石梁板在中间,南北两面均为木地板廊屋。北面廊屋是一所斋堂,曾见里边住着两位吃斋念佛的女居士;南面廊屋解放后便作为公共文化场所,也曾经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的临时课堂。
象桥正面朝东的高墙上,镶嵌着一块石匾,上镌隶书大字“象桥”。墙面上还画着或贴着许多商品广告。查明代王应山《闽都记》,在“郡东南闽县胜迹”卷有简略记载:“象桥,在高惠里,民居鳞次,河口要冲也。”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的记载类同。寥寥数语表明,直至明代晚期,象桥附近居民稠密,乃水运交通贸易繁盛之地。据此可知,此桥至少建于明代。民间皆称“满洲桥”,也许因为在清初,这一带曾划属旗营驻地的缘故。桥边道头上下货物方便,桥西的琼东路分别向南北延伸,有长街数里,沿河路段两旁全是商店。每天清晨,熙来攘往的多是商贩与市民。象桥之下流水平缓而清澈,直至上世纪50年代,附近居民还在桥旁道头边挑水、洗菜、浣衣物。我记得幼时曾随母亲到河道旁挑水,只见石阶上挤满了用水的人们。道头边还有几家烧壳灰的场厂,场边堆满待烧的蚶壳、牡蛎壳之类。
叁
河边领受我的名
象桥边有一座旧大宅,便是福州著名糕饼店“观我颐”老板的旧居,我的读书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因为蒙学堂(私塾)就设在这户人家的厅堂,门内外可见店伙计在忙碌着。当时福州刚解放,我奶奶便领着我去上学。她小心地端着方形高茶几走在前面,我搬一张单人高木凳紧随其后。进宅门安座后,教师王守道老先生伸头盯着我,首问姓名。奶奶回答我的姓氏后,说我只有小名,还没有大名。先生便问我家族的排行、“定时”(排生辰八字相命)时五行有无欠缺。奶奶回答:行第排“美”字辈,五行缺“木”。先生当即给出“美松”的名字,我在懵懂中领受了。书斋中小儿甚众,或念《三字经》,或诵《千字文》,或背《百家姓》,都用 方言。王先生教学也都用福州话。
姓名:琼东河 也称琼水河、琼河、琼水
长相:全长3731米,北接五四河,西牵安泰河,向南汇入晋安河,南北纵贯州城东部,半穿城区,半在城外。
家世:为冷兵器时代护卫福州郡城的护城河。琼水河纵贯城内外,是古代漕运、物流乃至粪秽出城的运输动脉。西面贯通号称“福州秦淮河”的安泰河,为之注入活水灵气,成为城区水网的主干;东面与府城内外水流交接,便是水部(步)门、东水关闸。它们限隔内外,既为护卫城池,也为水流与物流的通畅。
百宝箱:自北而南,曾有水涧殿(庙)、三界寺、将军庙、柳宅境、新沂泉与德天泉老澡堂、蛤埕庙(五帝庙)、状元境、海潮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