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张颖珍 林丹
说起福州市丝绸印染联合厂,老福州无人不晓,当年一床丝绸被面难求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而今时提起丝绸厂,街头戴着耳机的90后多是一脸茫然。
过去工人密集的车间,如今错落有致地摆着雕塑艺术品,轰鸣的机器声也被流淌的西方古典音乐取代。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访这座1958年建成的老厂房,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艺术家与老厂房的一见钟情
陈晓文是一名造型雕塑艺术家。从1958文化创意园的入口处往园内直走,巷子最深处就是他的造型工作室。2009年,陈晓文离开学习工作了8年的法国回到福州。初回国,开一个工作室就被他提上议程,“一个展厅、一个作坊,足以展示我的艺术理念”。然而,选一个合适的地址,却让他奔波了大半年。
2010年,陈晓文来到还未开园的1958文化创意园。尽管当时的厂房破败不堪,地面还留有机器的基座,四处布满灰尘和泥土,但当他走过一间被藤蔓包围的厂房,看到阳光洒落在绿色的枝叶上,就认定这是他理想的工作室。这个200平方米的旧厂房,如今有180平方米成为他的艺术品展示区。在展示区背后,一个小房间还保留了厂房的旧模样,泥墙灰土,木架子上摆着未完成的油泥小稿,这是陈晓文的创作室。
曾经的“一被难求”你记得吗?
福州市丝绸印染联合厂建于1958年,是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市援助福建经济建设的历史见证。
1960年12月,楼勇华的父母带着4个子女,随上海裕成昌丝织厂的支援“大部队”来到福州。初到福州的楼勇华才7岁。福州迎接他们一家的第一餐并不尽如人意,竹子搭的食堂,茅草做的屋顶,地上铺着煤渣,食物仅有一碗米饭和一盅清炖带鱼。楼勇华的母亲见到这样的环境,忍不住哭了起来。尽管这不是一个美好的开头,但一家人还是开始了在福州的生活。随着工厂的发展,到了70年代,家里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75年,楼勇华通过“退休补退”的机会,顶替父母的名额进入丝绸厂。80年代初,丝绸厂发展到巅峰,高品质的腊线被面和锦缎被面经常一出厂就被一抢而空。普通百姓得托关系才能买到,即使是厂里职工,也只有生产先进积极分子才有机会获得被面的奖励。
90年代中后期,随着私营企业兴起,丝绸厂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了2005年,这个曾风光一时的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解散。2009年,厂区所有事项都移交完毕,福州丝绸印染联合厂不复存在。
直到今天,在珠宝路的丝绸厂宿舍,还住着许多老员工,像楼勇华这样把青春奉献给工厂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一辈子再也没有回过上海,他们说,这是响应当初“去福州,留福州,扎根福州”的号召。然而,他们却没想过工厂的结局会如此遗憾。
福州市丝绸印染联合厂
地址:晋安区福马路161号1958文化创意园
路线:乘坐9路、23路、80路、166路、319路至乐西(东)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