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共同拯救我们清新的呼吸
疯狂
微信1+1
“慈母杀子”拷问救济制度
外语一年多考摸石头过河
要“维稳”更要“维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同拯救我们清新的呼吸

 

N人民日报

最近一周以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我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国土。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

“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雾霾是由污染物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叠加而造成的,再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措施终归有限。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雾霾天与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干系甚大,但现实中,淘汰落后产能之难、改变能源结构之艰、绿色出行之不易,又何尝不在一次次警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天空。

人与霾之间,孰进孰退,由谁来决定?这个周末,一个关于中国梦的国际研讨会在浓雾重霾下的上海举办。来自伦敦经济学院的马丁·雅克先生告诉记者,伦敦也曾雾霾严重到让赴剑桥读书的他几乎“伸手看不清五指”——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今天的重见天日,在于英国人饱尝雾霾之苦后,咬紧牙关付出了半个世纪的治理努力。

这些努力,既包括对工业企业排污的严格控制,也包括对城市居民用灶、购买汽车等日常生活选择的限制与引导。峻法厉策和新技术应用,加上政府、企业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合力支持,才赢得了治霾之役。

类似的历史剧情和经验,同样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等城市。

这些都告诉我们,形成雾霾非一日之寒,清除雾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浑浊到清朗,需要一个社会的普遍觉醒,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历史过程。

污染是会流动的,某一个部门机构、某一个城市或可做好短期被动应对,治理时却很难单打独斗,也无法独善其身。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具体化,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实现清新呼吸也在于行动。

即便雾霾退去,环境保护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合力治污的干劲一点也不能松,人不进则霾逼进,我们面对的是一场事关未来的攻坚战、持久战。

□相关链接

伦敦大雾

“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是个标志性事件,仅在12月4日至9日的几天内,因大雾死亡人数竟然达到4703人,患上呼吸疾病的人数则更多。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陆续有8000多人死亡,总数达到一万两千人之多。

1952年的大雾,让英国政府彻底醒悟,着手治污。1956年,英国政府推出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控制工厂和家庭的废气排放。1962年,伦敦再次发生大雾天气,导致750人死亡。1968年和1974年英国又颁布新的控制环境污染法案。终于在1980年,伦敦迎来全年只有5天有雾的天气记录。至今,1952年的灾难也再没有发生过。     (人民网)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