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何旌 李薇
本报讯 重庆10岁的女孩,在电梯里摔打1岁的男孩;福州一名9岁女生,考试不及格想要“自杀”;莆田一名14岁男孩,勒杀了8岁女童……连日来,关于孩子漠视生命、轻率面对死亡的事件,一次次摆在人们面前。
如何让孩子学会善待生命?怎么给孩子解释死亡?近日,有不少家长反映,对孩子提出的“死亡疑问”无从回答。对此,有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应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生命化教育,让孩子认识死亡,更懂得成长与生命的意义。
【案例】什么是死亡?7岁女孩问倒妈妈
什么是死亡?这个似乎会难倒许多父母的问题,近日,同样也困扰了甜甜(化名)的爸妈。
“呜呜……鹦鹉为什么会死?”甜甜今年7岁,福州某小学一年级学生,今年5月,外婆“走了”,她没有哭,爸爸妈妈还以为她很坚强,并没多在意。可最近,家里一只鹦鹉“走了”,却让甜甜难过了好久,还对爸妈说,“上学也没意义了,看书也没意义了,做人也没意思了。”
甜甜妈说,鹦鹉“走了”的当晚,睡觉前,甜甜问她,“什么是死?”她对孩子说,“死就是再也回不来了。”甜甜又问,“那妈妈会不会死?”妈妈回答,“当然会。”甜甜一听,又大哭起来。这让妈妈很不知所措。
在孩子的心里,生命到底是什么概念?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的教育?甜甜妈有了这样的困惑。
福州实验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张松表示,他女儿今年10多岁了,无论作为老师还是父亲,他都是以回避的态度,来“回答”孩子们关于死亡的提问。
他担心,如果答得不好,要不造成孩子对死亡的畏惧,要么造成孩子更大的困惑,因此还是“逃为上策”。
福州乌山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黄如湜说,她会用“死亡就是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来告诉孩子们死亡的含义。
【专家】尊重孩子的任何情感
针对甜甜的案例,我省著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谢维兴认为,对于一个7岁的女孩而言,现在对外婆去世不表示出悲伤,并不代表她一生对外婆的情感体验就停止了。“等孩子长到一定年纪,她会怀念的将是外婆,而不是鹦鹉。”
“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任何情感,不必太多计较,更不能将孩子的情感作横向比较。孩子有他们所理解的世界,家长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以陪伴、支持,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谢维兴说,如今出现了不少小学生寻死、自杀的现象,大都是因为这些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没办法得到帮助和支持,比如学业的苦恼、身体的病痛等等。
“死亡教育”应从小开展
我省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认为,在我们国家的教育系统中,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并不重视,但其实,死亡教育该是与性教育一样自然的东西。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张文质说,让孩子们认识死亡,可以让他们增加对生命强度与紧张感的理解。家长们没必要担心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是否为时过早,而恰恰就该在孩子对死亡有恐惧前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其中包括了疼爱、珍惜等情感,能让孩子懂得如何去经历快乐、悲痛。
他说,对于教育者而言,首先要让孩子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基本问题。所有的人都是必死的,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珍贵的旅程,我们要教会孩子珍惜生命,即便这个旅程可能短暂、可能艰辛,但所有的生命都很珍贵。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学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支招
可以这样跟孩子谈“死亡”
参观博物馆、读绘本、培养安全意识……
谢维兴认为,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比较难明白死亡的含义,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去另一个世界了”、“去天堂了”等说法来解释“死亡”,让孩子懂得祝福与感恩,而不是激起孩子不好的想象。
对于7岁以上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起孩子的安全意识。此外,当孩子们问及什么是死亡等问题时,家长不妨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件事。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了解人类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平静地告诉他们,让孩子不感到害怕。
福州乌山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黄如湜说,她会利用一些绘本,来给孩子们渗透一些死亡的概念,比如《死了一百万次的猫》、《大象的算术》、《爷爷变成了幽灵》等,“用阅读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死,我觉得是很自然的方式,不会有现实说教的残忍,是孩子们可以接受的方式。”
【样本】教院附中有“生命教育”校本课
“不管活着多么辛苦,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每一个获得生命机遇的人来到世间,都是奋争的胜利者。”“正因为死亡不可回避,所以生命才更显得珍贵无比……”
上述两段话,摘自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校本教材《生命如歌(壹)》。校长程刚说,2011年,有感于一些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生命的茫然甚至漠视,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这本教材,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健康地生活。
在校本教材的指引下,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结合时下热点或学科教学内容,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组的林琳老师,曾给高二学生上过一堂“直面死亡,拥抱生命——丧葬文化探微”的探究性学习课。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及其蕴含的死亡观进行研究,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老师则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该如何看待生与死?
最后,老师以世界著名绘本大师巴斯卡利亚的代表作《一片叶子落下来》来说明,我们对死亡的尊敬和慎重,正是源自于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理性地直面死亡,正是为了拥抱美好的生命。
□声音
当孩子问“什么是死亡”家长们这样回答——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石头永远不会死。
——媒体人黄黄(37岁,女儿3岁)
就是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朋友了,我们也没法再见到他了。
——网友水晶葡萄(34岁,女儿7岁)
死亡就是永久的终止。死者再也不可能和你说话,和你笑,和你玩。
——公务员小李(29岁,儿子4岁)
这个年龄还不会问到这个问题,以后再大一点,如果问到,就会说到天堂去吧。
——网友飞飞(36岁,女儿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