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邮差老刘的三个身份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邮差老刘的三个身份
南平大山深处坚守28年,走过的邮路超过30万公里,全乡老少都把他当做家人
刘长春经常走街串巷为村民送信送物
村里的老人十分信赖老刘,存折和密码都可以放心交给他
 

N本报记者 侯希辰 肖春道 文/图

感动理由:一个人,一条路,一辆自行车,这是南平大山深处不变的风景。

一年300多天,一天30多公里路,刘长春一走就是28年,从青春少年走到知天命之年。他说,实在割舍不下沿途的老少爷们。

南平建阳崇雒(luò)乡里,49岁的老刘是唯一的邮递员。在乡亲们眼中,这个总是乐呵呵的“公家人”,跟自家亲人没啥差别,甚至更亲,以至于可以把存折和密码托付给他,红白喜事,也都不忘喊上老刘。

老刘说,能帮“家人”是他最大的快乐,冲着这份情谊,他准备在这条邮路上做到退休。

邮差:暴雨夜里给孩子报喜

清晨7点,崇雒乡高山间,还萦绕着浓雾。邮政支局的分发室里,刘长春熟练地将400多份报纸、50多封信件和10多个包裹,按照路程远近整理、打包,并细心地将信件用塑料薄膜包好。

几十公斤的邮包,拎起来沉甸甸的,“你们真的要和我去送信?”刘长春告诉我们,上午要跑乡下,6个村有70多个投递点,要跑30多公里路;下午收发镇上的邮件;晚上还要整理第二天要送的信件包裹。“我习惯了,就怕你们吃不消。”

1985年高中毕业后,刘长春成为一名乡村邮递员,这一干,就是28年。

每年7、8月送高考录取通知书时,他最忙碌也最高兴。原本把通知书交给学校,就算完成了投递任务,可刘长春说,“考生和家人都急着等好消息,通知书当天来,我当天就送到家里,给他们报喜。”为此,他每年都会提早找老师问好考生的住址。

去年8月,一天傍晚下起了暴雨,一封寄往当地最偏远山村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送来了。同事一直劝明天再送,可刘长春还是穿着雨衣出门了。两个多小时后,刘长春喘着粗气、浑身泥浆地赶到了考生家。“他的父亲高兴坏了,直给我塞红包。”刘长春谢绝了红包,只喝了杯热茶就走了。

28年来,刘长春投递出的邮件有80多万件,总投递里程达30多万公里,让他最自豪的是,救活“死信”2000多件,从没出现过漏投误投和缺报少刊,邮件妥投率始终保持百分之百。他说,要做好乡邮员,其实就两个字——“负责”。

货郎:连冰箱都义务帮村民带过

骑着自行车,刘长春拐到镇上的超市,买了一袋米和一箱油,压得车吱吱作响。“这是帮村民捎的。”很多时候,除了邮递员,刘长春还是一个义务货郎。

天寒地冻,我们的脸被山风刮得生疼,刘长春却说,这算是好天气,“冬天怕结冰下雪,路上滑经常摔倒。夏天怕暴雨,邮件会被打湿。”遇到陡坡,刘长春推车,因为前几天送信时摔了,膝盖一片乌黑。“有次过独木桥,连车带人摔了下去。”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右巨村营林场。送完信,刘长春扛着米和油来到70多岁的朱老伯家中,“你打电话要的东西,我给你送来了。”老人点着头,指挥着刘长春放好东西,又拿出50元,说家里电话欠费了,让他回镇里时给充下钱。

乡道崎岖,刘长春骑得很快,偶尔遇到农用车,司机大多会按喇叭向他打招呼,“送了这么多年的信,路上没有一户人家不认识的。”路过有炊烟的农家,还有村民喊他进屋喝茶,或者让他帮助捎带电器到集镇修理,“山里就这样,只有赶墟才会到镇里,平时他们要带什么,我就义务帮忙带下,连电视、冰箱我都带过。”

家人:存折和密码都放心交给他

大山里,很多居民点没有小卖部,老人们要买点生活用品都很难。“反正每天我都要来回跑,他们想买什么东西,我就帮忙从镇上捎来。”刘长春说。

老人们非常“依赖”着刘长春,有事就给他打电话,就连取钱都喊他帮忙。“老人家的情况全记在脑子里,药吃完了,米快没了,我都会提早问下他们要不要买。”刘长春说。

在他的随身小包里,我们看到,除了针线、邮票、信封、信纸、胶水等,还放着几本存折,都是村民让他帮忙到镇上银行存钱取钱,“烟农卖烟时,包里有10多本存折,几万元啊。”

交还给村民存折时,刘长春总是反复核对,提醒村民把钱收好。当我们问,将存折和密码交给刘长春放心吗?村民们却一脸疑惑,“有啥不放心的,老刘天天来,见他比见亲人的次数还多,人又负责,放心得很。”

“乡里人都是最实在的,你敬人一尺,人家会敬你一丈。”刘长春说,这条邮路跑久了,每位村民都成了自家亲人,他们的事成了自己的家事,“给家人帮忙,不觉累,只会高兴”。

□拍客感言

纯朴的信任

南平市民老林看到本报征集拍客的报道后,特地赶到建阳,全程拍摄了刘长春“走村”的一天。

“没有电影里的浪漫,乡邮员的工作辛苦而琐碎。老刘28年的坚持,将村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村民们也把他当成了亲戚,这是一份纯朴的信任。在福建的山区,还有许多像老刘这样的乡邮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行走在山路间,为村民们送去方便。希望老刘的故事,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