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教育/校园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报资深记者告诉你 《新闻在哪里》
“复活”民俗 海都小记者书写上下杭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活”民俗 海都小记者书写上下杭

 

N本报记者 李建芳 李薇

第四期海都小记者已结束了所有课程,小记者们不仅得到了三位作文名师的写作指导,还在参与三节有关福州民俗、行走上下杭的活动课中回味无穷。

在一段充盈着福州虾油味的旅程中,小记者们会如何书写下精彩的一笔?近日,我们精心挑选了部分小记者的优秀习作给予刊登,以资鼓励(版面所限,文章有删节)。我们也邀请到福州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副校长林其雨、福州乌山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唐山、福州教育学院四附小吴志诚三位名师,为小记者的优秀作文作精彩点评。

误解

四期小记者李笑扬(福建师大附小)

11月30日上午,我们这些海都小记者由海峡都市报的何老师带领着,参观过“全闽第一江山”大庙山之后,在一位老师的指导下,以三人一组开始学做花灯。

我、谢彤和一个小男孩一组。大约过了1个小时,其他小组陆续做好了花灯,唯独我们这组还未完成,小男孩年纪小,花灯差不多都是我和谢彤两人在做,好容易才做好花灯的骨架和灯面裁剪,裱糊工序也才完成一半,我心中可着急了。

花灯只有一盏,妈妈和谢彤的妈妈都叫我们把花灯让给那个小男孩,谢彤同意了,妈妈问我时,我心里认可,但是花灯还没做完,我连头都不抬一下,忙着给刚裱糊好的花灯提线安装。妈妈的催促让我有点烦躁,嘴上应付了一句:“等一会儿。”这时何老师过来了,她说:“何老师这次不仅看哪个小记者文章写得好,还要看哪个小记者的品德好。”我忙说:“让!”

回家后,妈妈责备我今天怎么这么小气,我是大姐姐,应该干脆点把花灯让给小弟弟。我听了有点委屈,向妈妈解释。妈妈听了我的解释后说:“你已经长大了,要学着去倾听,学着如何与人沟通,正是因为你不说话,只顾着自己埋头苦干,你看,这次连妈妈都误会你了吧。”

我看着妈妈,似懂非懂。这次的活动课,让我学会了如何扎花灯,还让我明白了及时与人沟通的重要。

林其雨评点:小作者不仅写了当时做花灯的情景,还写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并通过语言描写写出妈妈对我的教育。小作者篇末点题,点明了写作意图,是一篇写得不错的记事说理的文章。

不一样的贻顺哥

四期小记者陈震(福建师大附小)

我的目光被一个小泥人吸引:他头顶黑色瓜皮帽,一颗红球镶嵌在帽顶,有点“一枝独秀”的味道,格外醒目。他一脸笑容,脸颊微白,身着青色长袍,手持一把长柄雨伞。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贻顺哥烛蒂”,闽剧中一个狡猾、吝啬、爱占小便宜的人物形象。

我觉得他这造型挺可爱的,可为什么会是这种性格的人呢?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小泥人悄悄地对我说:“陈震,我不是那样的人,我被大家以讹传讹,冤枉了多少年啊。”

真的是这样么?回来之后我就去查资料。一查不要紧,还真的有大发现哦。

据历史记载,清道光年间,在石狮兜有个小商人马怡顺,待人处事勤俭、节约、斤斤计较,惹人非议,被讽为“奸狡利”、“小气鬼”的典型市侩,成了闽剧一出戏的主角。但在大庙路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有乡民挖沟铺路的捐资情况与姓名,上面这样记载的:“马怡顺居捐资者第四名”。据福州四中《百年华诞诗文集选》中记载:马怡顺不但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闽剧把马怡顺改为马贻顺,以暗示重财。

我把这些说给父亲听,父亲说:“是啊,很多事,我们往往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满足于道听途说,或者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只有弄清事实,才能真正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

吴志诚老师点评:本文的构思跳出了一半参观游览题材的创作路子,通过与古人的对话,引入了自己对福州文化历史的考证,新颖有趣,不落俗套。

福州之心

四期小记者黄淇奥(鼓一小)

咚,咚,咚……走过上下杭的石板路,抚摸着石桥的护栏,凝望十几米高的三通桥与些许干涸的河水,我似乎又看到了曾经的福州之心——上下杭。

石板路、旧大楼、纪念馆与石桥河水,还有热热闹闹的民居,是上下杭的特色。店铺里,历史的味道弥漫在空中,店中堆满了木制品,只留出一条小道。又长又宽的房屋足以显出当时的繁华。腐败的官僚使民众民不聊生,许许多多的民众商人来到上下杭这个当时的码头,给上下杭注入力量,使上下杭愈来愈繁荣。众多的商店,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绝不亚于现代的任何一个商业广场。可见当时的“福州之心”是多么繁华。

来到上杭路,这应该就是居民区了,老福州的方言不绝于耳。我们穿过几座老屋,来到一个“书房”。它建在一片居民区中,完全隔绝了老人们攀谈的声音,十分安静。我想,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只要用功读书,应该都可以考一个秀才举人,或是状元。难怪上下杭出了这么多官员与名人。可见曾经的“福州之心”是一个多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

福州之心,上下杭路。拆迁改造也许是古老上下杭最好的选择,让这颗福州曾经的心脏更加富有活力地跳动起来吧!

唐山老师点评:小作者主要抓住上下杭的经济繁荣、文化气息两个方面忆古思今,寄托美好的企盼,读起来舒服、自然,既有怀旧情怀,又有思索蕴藏其中,回味不尽。

行走上下杭

四期小记者何力群(晋安第一实验小学)

今天,我们从热闹非凡的中亭街来到上下杭,我们仿佛来了个时空穿越,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儿的房屋大多是木材建造的,家家户户的门都是大门套小门,里面好几进,感觉很神秘。我不禁伸长脖子往里张望,只见有的老人在悠然地乘凉、聊天、理发,有的孩子在小巷深处写作业、嬉戏、玩闹。生活那样安静,那样温馨。

来到陈文龙尚书庙,对面就看到三通桥,站在桥上,踏着脚下的砖块,扶着栏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建这座三通桥的劳动人民。走进庙里,就有陈文龙的介绍,他是南宋抗元名人,水部尚书是他的名誉头衔,后来被人尊为“水神”祭拜。这里有一个大戏台,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躲债戏等很多故事。台顶上有个朝井,它能吸音、扩音,像麦克风一样,真是神奇!

在古田会馆内,金碧辉煌的建筑吸引了我,内有街市、商行、货栈、庙坛等介绍,让我大饱眼福。

最后我们参观了高氏文昌阁,走过几道小门,一座雕饰精美的花格窗棂小楼房呈现在我面前,它是高氏子弟读书的地方,真是清静典雅啊!在一个像镜子般的椭圆形门口前,我仿佛也穿越时空,坐在窗前朗读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唐山老师点评:作者通过“上下杭”这一窗口,移步换景、详略得当地介绍有关景点。小巷、古桥、戏台配上传说、作者的低吟,都指向一个主题——感受老福州的韵味。

“贻顺哥”穿越

四期小记者林赫(尤溪实验小学)

“刚出锅的包子、馒头,快来尝一尝啦!”

耳边传来阵阵的叫卖声,我用力揉了揉眼睛,只见街上人山人海,叫卖声、讨价声、喝彩声、车轱辘声不绝于耳。一个头戴黑色瓜皮帽,身穿蓝色大褂,左手拿着一把雨伞,一双眼睛滴溜溜的不停地转着的男子,大摇大摆地走着。这副模样真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一拍脑门:贻顺哥!

水果摊前一个买水果的妇女不小心掉了一文钱,贻顺哥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个箭步踩在钱上。水果摊主以为又来一客人,很是热情地招呼着,可贻顺哥对着摊上的水果,左摸摸右看看,就是不说话,过了好一会儿,只见他双眼瞅了瞅周围,煞有介事地慢慢蹲下,迅速把钱捡起,然后直起腰板咳了两声说道:“这水果不新鲜,不买了。”说罢扬长而去。

贻顺哥一路吹着口哨进了一家餐馆,点了满满一桌子菜,吃得直打嗝,店小二以为遇到大客人了,热情招待着。贻顺哥吃完,趁店小二不注意,把钱一放,便一溜烟跑了。店小二一看,三十文的饭钱他却只付了十文。不远处的一条小巷中,贻顺哥正悠哉悠哉地剔着牙呢。

“别跑,快拿钱来,快拿钱来!”

“什么钱,快起床,要迟到啦!”妈妈叫着,原来我又回来了,还好我不是店小二,要不,我要赔惨啦!

吴志诚老师点评:小作者从参观游览中受到了启发,把本次活动中对贻顺哥的了解,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用“穿越”这个新方法,让贻顺哥贪小便宜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又不失轻松愉悦。

我与上下杭

四期小记者欧于萌(福州实验小学)

我是上下杭路上的一棵老树,我在这儿生活了几百年,见证了上下杭历史的变迁和悠久的文化。

上下杭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我在这儿不知看到多少繁忙、热闹的商贸景象;当然,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也不知迎来了多少民俗、史学家,他们来到这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不禁使我感受到“风水宝地”的含义。

在上下杭,占地约800平方米的张真君祖殿也是为众人所皆知的。张真君像脸黑得跟炭似的,那是因为他在跟妖怪搏斗时,被关进一个火焰熊熊的山洞里,脸被火熏黑了,后来才逃了出来。我可是亲眼见证了那场战争呢,真是惊心动魄啊。

在上下杭中,我最喜爱的便是这里古朴的老房子、沿街美丽的风景、淳朴的人们以及悠久的文化。有一次我还看见一位老爷爷坐在街边对着一栋老建筑进行写生,还把我这棵老树作为背景,我在一旁看着,很是自豪!

秋风吹动着我的叶子,这是我在上下杭生活的第三百多个春秋了,我庆幸有人把我的种子撒在了这儿,撒在了这片美好的土地上。

唐山老师点评:一棵老树,朴实无华。文章的文字也是这样朴实无华,静静地讲述这儿的故事,缓缓地表达自己的自豪。首尾呼应,别有滋味!

 
3上一篇  
 
   
   
   
关闭